一、破局“单打独斗”:从“景点分散”到“全域联动”
巴蜀大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杜甫忧国忧民的草堂,有三星堆的神秘青铜文明,更有川渝人民“巴适得板”的生活美学。然而,长期以来,两地文旅资源虽丰富却呈“星罗棋布”状态:成都的休闲、重庆的魔幻、川南的古镇、川西的雪山……各自为战,游客往往只能碎片化体验,难以形成深度文化共鸣。
产业联盟的成立,正是要打破这一局面。
通过整合交通、景区、酒店、餐饮等全链条资源,打造“一程多站”的文旅融合线路(例如“成都-阆中-重庆”三国文化线、“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世界遗产线),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巴蜀文化的整体魅力。同时,联盟将推动智慧旅游平台共建,实现门票预约、交通接驳、服务投诉等“一码通”,大幅提升旅行便利度。
重构“经济版图”:从“门票经济”到“产业链增值”
过去,巴蜀文旅产业依赖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过高,而餐饮、住宿、购物等二次消费潜力未被充分挖掘。数据显示,国内成熟文旅目的地中,二次消费占比可达40%-60%,而川渝地区尚不足30%。
产业联盟将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
业态创新:在古镇植入艺术展馆、民宿升级为文化主题酒店、打造夜间经济带(如成都宽窄巷子夜景经济);
在地化消费:推广“巴蜀老字号”集合店,开发麻辣香锅底料、蜀绣丝巾等特色伴手礼,形成“游前种草—游中体验—游后回购”的闭环;
资本助力:设立百亿级文旅产业基金,扶持小众景点改造、非遗工坊升级等项目,带动县域经济振兴。这一模式不仅能提高产业附加值,更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旅富民”。
区域竞争到命运共同体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巴蜀文旅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过去,两地曾因同质化景点(如古镇、温泉)争夺客源产生隐性竞争。如今,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从“对手”到“队友”的思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