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东风:从“全国试点”到“贵州方案”
贵州将低空经济写入 2025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有序发展低空经济。大力实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支持贵阳贵安、安顺布局发展低空产业,支持各市(州)在特色场景应用上取得突破。”
并出台《贵州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建设低空一体化监管平台、设立产业基金等目标。政策红利下,贵州正从“全国低空经济试点”迈向“山地场景创新高地”。
二、行业制约瓶颈
1. 空域管理复杂
贵州山地地形导致空域涉及军方多个基地管辖(如榕江、从江空域由南宁基地管辖,黄平、施秉等由昆明基地管辖),跨区域协调难度大。同时,低空通信导航网络滞后,需依赖三维立体管理平台实现精准调度。
2. 基础设施不足
支线机场通航设施不足,低成本跑道模式尚未普及。临时起降点建设需与景区协调,初期投入成本较高。
3. 专业人才短缺
低空经济涉及飞行器操作、数字化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省内高校相关专业尚处起步阶段,需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培养。
4. 安全与运营成本
低空飞行需应对复杂气象条件(如雷暴),依赖实时气象数据与智能调度系统,技术门槛和运维成本较高。
三、未来已来:贵州如何抢滩低空旅游赛道
一是政策引导与空域管理优化
强化政策统筹:依托《贵州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建立省级联席会议机制,深化空域管理改革,扩大非管制区域临时航线,探索景区间低空航线网络。
安全保障升级:通过低空运营服务平台整合实时气象、通信导航数据,实现飞行计划智能优化与空域冲突检测,确保飞行安全。
二是山地特色场景融合
串联核心景区:以“支支串飞”模式打造“空中走廊”,如黔东南州黄平 - 凯里 - 雷山 - 西江等航线,串联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等景点,实现“一小时跨景区”游览。
主题化产品设计:开发“飞行 + 非遗体验”“飞行 + 生态研学”等复合型产品,结合苗族侗寨文化、喀斯特地貌等特色资源,增强体验独特性。
三是产业链协同与装备升级
航空制造支撑:依托安顺航空产业城,发展无人机、 eVTOL 等适应当地山地环境的飞行器,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等配套产业布局。
产学研结合:支持高校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数字化空域管理等技术,培育山地场景库与技术创新。
四是基础设施与场景拓展
完善起降点网络:在重点景区、流量场所(如榕江“村超”)布局临时起降点,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探索低成本跑道模式。
多元化应用场景:除观光外,拓展低空短途运输、山区物流配送、应急救灾等场景,如毕节无人机常态化增雨抗旱。
五是金融与市场保障
产业基金引导: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制造、运营等环节。
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空综保”等定制化保险服务,覆盖企业财产、运营风险,降低融资门槛。
当直升机掠过黄果树瀑布的瞬间,贵州不仅展现了“天下奇观”的震撼,更宣告了低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天空将成为新的“诗与远方”,让我们乘势而来·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