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毕业旅行:一场青春仪式背后的产业重构与价值探索
2025-08-19 24 返回列表
微信图片_20250819094555
当行囊被打包好,当学士服的流苏从右拨到左,当代青年总会以一场特别的旅行为青春作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六成高校毕业生选择用毕业旅行标记人生转折,这场旅行早已超越 "去远方看看" 的表层意义,成为承载告别与启程、迷茫与憧憬的 "过渡性仪式"。在每年超 2000 万毕业生的规模效应下,毕业旅行正从季节性热潮蜕变为文旅产业的新增长极,其背后折射的是青年消费逻辑的迭代与旅游行业的适应性变革


PART 01


一、仪式感消费:毕业旅行的情感内核与市场潜力

毕业旅行的独特性,在于它是 "人生仪式经济学" 的典型样本。不同于常规旅游的休闲属性,这场旅行承载着三重情感使命:作为学业终点的纪念册,作为身份转换的缓冲带,作为未来想象的孵化器。调查显示,"丰富人生体验"" 身份转换过渡 ""告别过往" 构成毕业生出行的三大核心动机,这种情感驱动型消费让价格敏感度让位于意义获得感。
这种特殊的消费心理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空间。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 1059.38 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 890.99 万人,叠加中职、研究生群体,每年面临人生转折的青年群体超 2000 万。以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 2024 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 1024.04 元为基准,即便按 50% 的参与率估算,毕业旅行市场规模也可达百亿级。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市场具有天然的代际延续性 —— 每年都会涌现的新鲜血液,使其成为文旅行业罕见的 "永动机" 型细分领域。
与传统旅游市场相比,毕业旅行的消费特征呈现鲜明的代际烙印。在西北大学的毕业旅行调研中,78%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 "专属体验" 支付溢价,如定制化路线、纪念徽章、集体影像记录等;90 后、00 后更倾向于选择 "小而美" 的同行规模,4-6 人的小团体占比达 63%,反映出对深度社交的偏好;自由行占比 72%,远高于跟团游,显示出对行程自主权的强烈诉求。这些特征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用户画像:他们是数字原住民,是情感体验派,是社交货币制造者

PART 02


二、青年消费逻辑:重构旅游产品的三大维度

毕业生群体正在重塑旅游消费的评价体系。传统的 "景点打卡 + 酒店住宿" 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取而代之的是 "情感共鸣 + 社交赋能 + 自我表达" 的三维评价标准,这要求旅游行业从产品设计到服务供给进行系统性革新。
(一)从标准化到模块化:产品设计的灵活性革命
毕业旅行的时间窗口高度集中在 6-8 月,行程多为 3-7 天的中短途,但具体需求呈现碎片化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模块化产品组合" 成为破局关键。成都某旅行社推出的 "毕业旅行积木套装" 颇具代表性:将交通接驳、特色住宿、体验项目拆解为独立模块,学生可像搭积木般自由组合,既降低了自由行的规划门槛,又保留了个性化空间。这种模式在 2024 年暑期实现了 300% 的业绩增长,印证了灵活配置的市场吸引力。
体验项目的创新更需贴近青年语境。非遗工坊不再是简单的参观场所,而是变身 "毕业手作实验室"—— 苏州的缂丝技艺体验融入毕业主题,学生可制作带有校名、毕业年份的专属缂丝书签;大理的扎染工坊推出 "班级图腾定制" 服务,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可带走的艺术品。这些设计抓住了年轻人 "将体验转化为实体纪念" 的心理,使文化体验从观光行为升华为情感载体。
(二)从功能满足到情感陪伴:服务供给的温度升级
青年群体对服务的期待早已超越 "不出错" 的基础要求,转而追求 "被理解" 的情感价值。杭州某青年旅舍的 "毕业树洞" 计划颇具启示:在公共空间设置实体信箱与线上留言板,鼓励毕业生写下对未来的困惑与期许,旅舍定期整理成《青春问答集》,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看似与住宿功能无关的设计,却使该旅舍的毕业季入住率提升 40%,社交媒体提及量增长 3 倍。
安全保障体系也需适配青年出行特点。针对毕业生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弱的特征,黄山景区开发了 "青年护航系统":通过小程序提供实时天气预警、路线难度评估、同伴位置共享功能,还配备了由心理学专业志愿者组成的 "情绪急救站"。这种从物理安全到心理安全的全链条保障,恰是对青年需求的深度回应。
(三)从单向传播到社交裂变:营销逻辑的范式转换
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 毕业旅行 #话题累计播放量已超 50 亿次,这种传播势能源于青年 "分享即存在" 的行为哲学。聪明的旅游目的地正在将用户生成内容(UGC)转化为营销动能:厦门鼓浪屿发起 "毕业旅行影像志" 活动,邀请学生用镜头记录岛上的青春瞬间,优秀作品被制成电子明信片在社交平台传播;青岛啤酒博物馆推出 "班级定制酒标" 服务,扫描瓶身二维码即可观看该班级的旅行 vlog,使产品本身成为传播节点。
校园渠道的深耕同样重要。南京某景区联合 20 所高校开展 "毕业旅行设计师" 大赛,获胜方案由景区落地执行并邀请设计者参与体验,这种 "让用户参与创作" 的模式,既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又产出了更具共鸣的产品创意。数据显示,参与高校的学生转化率比传统广告投放高出 3 倍,印证了 "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 的营销有效性。

PART 03


三、产业进阶路径:从季节性热潮到可持续生态

毕业旅行市场的成熟,需要摆脱 "赚快钱" 的短期思维,构建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生态体系。这要求行业从三个层面实现突破:
(一)构建青年友好型目的地标准
青年友好不是简单的 "低价优惠",而是从城市肌理到服务细节的系统性适配。深圳正在试点的 "青年旅游友好指数" 颇具参考价值,该指数包含五个维度:交通便捷度(如共享单车覆盖率、夜间公交频次)、体验丰富度(如 livehouse 数量、24 小时书店分布)、社交友好度(如公共活动空间密度、陌生人社交场景设计)、消费包容度(如梯度价格体系、学生专属权益)、数字服务度(如一键式攻略、AR 导览系统)。这种标准化建设使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从单点爆款升级为系统优势。
(二)开发全周期价值延伸产品
毕业旅行不应止于行程结束,而应成为培育长期客群的起点。丽江客栈推出的 "青春档案计划" 值得借鉴:为入住的毕业生建立旅行档案,记录其当年的心愿与足迹,五年后凭档案可免费入住并收到当年的留言。这种设计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长期情感连接,数据显示,参与该计划的用户五年内重游率达 27%,远高于普通游客的 5%。
跨界联动更能拓展价值边界。某运动品牌与景区合作推出 "毕业挑战勋章",完成徒步、环保等任务可解锁数字勋章与线下权益;在线教育平台联合目的地推出 "旅行 + 技能" 套餐,在旅行中嵌入短视频拍摄、户外生存等实用课程。这些创新使毕业旅行从单纯的消费行为,延伸为能力提升与社会参与的载体。
(三)强化社会价值赋能
毕业旅行可以承载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敦煌研究院发起的 "毕业季莫高窟守护计划",邀请学生参与壁画数字化志愿工作,用劳动换取免费参观资格,既缓解了旺季接待压力,又培养了青年的文化保护意识;云南的 "毕业公益旅行" 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支教、非遗传承等志愿活动,使旅行成为认识社会的窗口。这种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结合的模式,提升了毕业旅行的精神厚度。

当 00 后毕业生在旅行 vlog 中写下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的序章",他们也为旅游行业写下了新的启示录。毕业旅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一个趋势:当代青年正在用脚步重新定义旅游的意义 —— 它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自我认知的拓展;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身份构建的实践。
对文旅产业而言,抓住毕业旅行的机遇,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堆砌,而是对青年精神世界的深度解码。从模块化产品到情感化服务,从社交化营销到生态化运营,这场围绕青春仪式的产业变革,最终指向的是旅游行业与青年群体的共同成长。当每一个目的地都能成为年轻人认识世界、确立自我的镜子,毕业旅行便超越了商业范畴,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 —— 这或许正是这场青春旅行热潮最深远的意义。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