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万字长文:主题公园发展思考
2025-09-01 57 返回列表
1989 年 9 月,深圳 “锦绣中华” 主题公园正式开业,这座占地 30 万平方米的园区以 1:15 比例微缩呈现中国各地著名景点,从万里长城到秦始皇兵马俑,从故宫到桂林山水,首年便接待游客突破 300 万人次,实现营收超 1 亿元。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注入了文旅活力,更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行业的正式起步。此后三十余年间,主题公园在中国大地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零散布局到规模扩张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如今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但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盈利分化等诸多挑战。


01

主题公园的起源与早期演进
主题公园的形态演变可追溯至 14 世纪初的欧洲,当时城市化进程推动市集成为商品交换与娱乐活动的交汇点,杂耍、露天表演等元素与商业活动融合,形成早期娱乐场景。中世纪末期,环球嘉年华式的巡回娱乐模式兴起,旋转木马等经典游乐设施开始普及,单次巡回活动可覆盖数十个城市,吸引数万民众参与,这种流动式娱乐形态为后来固定场所的主题公园提供了早期参照。
19 世纪末期,传统博览会开始向娱乐消费领域延伸,1893 年芝加哥世博会首次为游乐活动划分独立空间 “大道乐园”,该区域占地约 20 万平方米,不仅建造了高达 80 米的摩天轮,还按地域特色划分 12 个主题分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这种统一基础设施与主题分区的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市集的零散布局,成为现代主题公园空间规划的雏形。
20 世纪以来,消费者对娱乐体验的需求从单一游乐转向情感共鸣与主题沉浸,1939 年美国纽约世博会 “未来世界” 项目便是典型代表。该项目占地 50 万平方米,以科技未来为核心主题,通过场景营造与互动设计吸引超 4400 万人次游客,让行业首次意识到 “主题” 对游客吸引力的决定性作用。二战后,现代主题公园的雏形逐渐清晰,1952 年荷兰先后建成 “马都拉丹” 微缩景观公园与艾夫特琳童话世界:前者占地仅 1.8 万平方米,以 1:25 比例还原荷兰 120 余处建筑,年接待游客稳定在 100 万人次;后者占地 72 万平方米,融入 20 余个经典童话元素,年游客量超 500 万人次,首次实现故事 IP 与主题公园的深度结合,为后续行业发展提供了 IP 运营的早期范本。
1955 年,华特・迪士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打造的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幕,彻底重塑了主题公园的形态。这座占地 64.7 万平方米的园区摒弃传统杂耍、博彩等业态,通过 8 大主题分区的场景设计与角色互动,构建沉浸式梦幻体验,首年接待游客 380 万人次,营收达 1000 万美元。迪士尼乐园的成功,标志着现代主题公园正式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其 IP 运营、场景营造与服务体系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02

中国主题公园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数据解析
中国主题公园自 1989 年起步至今,可根据行业发展逻辑与市场表现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在核心特征、数量规模、收入水平与盈亏状况上呈现显著差异。
1.初创模仿期(1989-2000 年)
以微缩景观与民俗展示为核心,整体呈现 “重模仿、轻创新” 的特点。这一阶段行业尚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多数项目参照 “锦绣中华” 模式,通过复制国内外知名景点或民俗元素吸引游客。截至 2000 年,全国主题公园数量约 50 家,其中占地超 10 万平方米的大型园区占比不足 10%,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行业总营收约 50 亿元,门票收入占比超过 90%,二次消费开发严重不足。盈亏表现呈现明显分化,盈利园区占比约 30%,且多为一线城市核心项目,如 “锦绣中华” 开业首年即实现盈利,1995 年净利润达 1.2 亿元,成为当时国内盈利水平最高的主题公园;而多数中小型园区受限于客流规模与收入结构,长期处于收支平衡或轻微亏损状态。这一阶段的代表项目还包括 1991 年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与 1994 年开业的世界之窗,三者合计占地 98 万平方米,年均游客总量超 600 万人次,占当时全国主题公园游客总量的 60% 以上,形成早期行业 “三足鼎立” 格局。
1994年6月18日,深圳世界之窗开园
2.快速增长期(2001-2010 年)
伴随国内经济增长与消费升级,行业呈现主题多元化与本土品牌崛起的特征。
这一阶段主题类型从单一的微缩景观拓展至历史文化、科幻体验、动物生态等领域华强方特、欢乐谷等本土品牌开始形成差异化定位,并尝试引入 VR、4D 影院等科技元素提升体验。
2010 年底,全国主题公园数量增至 230 家,大型园区占比提升至 25%,总占地超 5000 万平方米,空间布局从一线城市向长三角、珠三角二线城市延伸。收入规模大幅提升,单园年均营收区间扩大至 1 亿至 5 亿元,行业总营收达 320 亿元,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 15%-20%,部分头部项目开始探索餐饮、商品销售的盈利潜力。
2010 年欢乐谷系列园区门票收入占比 75%,餐饮收入 15%,周边商品销售 10%,相比初创期结构明显优化。盈亏方面,盈利园区占比升至 45%,华强方特、欢乐谷等头部品牌单园年均盈利 1 亿 - 3 亿元,芜湖方特欢乐世界(2006 年开业)占地 125 万平方米,2010 年接待游客 230 万人次,实现营收超 3 亿元;深圳欢乐谷 2010 年游客量突破 300 万人次,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年游客量超 300 万的主题公园。但约 30% 的中小型园区因缺乏特色定位与客流支撑,仍处于亏损状态,行业开始出现初步分化。
3.扩张整合期(2011-2015 年)
核心特征是品牌全国化布局与商业模式创新,“主题公园 + 演艺”“主题公园 + 地产” 等复合模式兴起,同时国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阶段本土头部企业加速异地复制,宋城演艺以 “千古情” 演艺为核心,在全国布局 8 个 “宋城” 项目,总占地超 300 万平方米;长隆集团推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开创海洋主题公园新赛道。
2015 年底,全国主题公园数量达 340 家,占地超 50 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园区出现 12 家,行业总投资超 3000 亿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行业总营收突破 800 亿元,头部园区盈利能力显著增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 2015 年接待游客 550 万人次,营收超 25 亿元;宋城演艺 2015 年总营收达 22.01 亿元,净利润 9.33 亿元,毛利率超 70%。二次消费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25%-30%,部分项目通过演艺内容与衍生品销售拓展收入来源。盈亏分化加剧,盈利园区占比 52%,但约 25% 的中小型园区因同质化竞争与运营能力不足被迫倒闭,如成都某科幻主题公园投资 8 亿元后,因年均游客量仅 20 万人次,2014 年宣布闭园。此外,上海迪士尼乐园于 2011 年启动建设,国际品牌的进入为行业带来先进运营经验,但也加剧了后续市场竞争。
4.创新升级期(2016 年至今)
以 IP 化、沉浸式体验与科技赋能为核心,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 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与 2021 年北京环球影城开业,推动国内主题公园向国际化、专业化标准看齐,IP 运营、场景沉浸与服务细节成为竞争关键。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主题公园共 385 家,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园区 87 家,总接待能力超 15 亿人次 / 年,空间布局向中西部核心城市延伸,同时出现 “主题公园 + 文旅小镇”“主题公园 + 数字内容” 等跨界融合模式。
收入规模上,2023 年行业总营收达 1200 亿元,头部园区二次消费占比最高达 40%,上海迪士尼乐园 2023 年接待游客超 1500 万人次,营收超 80 亿元,门票收入占比 45%,餐饮占 30%,商品销售占 20%,住宿及其他占 5%,多元化收入结构显著提升抗风险能力;北京环球影城占地 4 平方公里,2023 年游客量达 1200 万人次,营收超 70 亿元。但 2024 年行业出现调整,总营收预计降至 1140 亿元,降幅约 5%,平均单园营收(大型)从 3.53 亿元降至 3.28 亿元,中小型园区从 0.28 亿元降至 0.25 亿元,二次消费占比从 28% 降至 22%。
盈亏表现上,2023 年 59% 的园区实现经营性盈利,22% 亏损,19% 收支平衡;2024 年亏损比例升至 28%,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2023 年头部 5 家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欢乐谷)贡献行业 60% 的利润。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7 月开业的上海乐高乐园首月接待游客仅 8 万人次,低于 15 万人次的预期,首月营收约 2000 万元,月运营成本达 3500 万元,亏损 1500 万元,反映出 IP 本土化不足与定价策略失误对新项目的影响;而香港迪士尼乐园 2024 财政年度(2023 年 10 月 - 2024 年 9 月)实现净利润 8.38 亿港元,较上一财年亏损 1.7 亿港元实现扭亏,总入场人次 770 万人次,客单价 1200 港元 / 人,“魔雪奇缘世界” 园区贡献 30% 游客量与 25% 商品销售收入,成为 IP 运营成功的典型案例。


03

中国主题公园市场现状与盈亏分化格局
当前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呈现 “金字塔式” 竞争格局,不同层级园区在数量、规模、收入与盈利能力上差异显著,形成头部垄断、中部竞争、底部淘汰的市场生态。
高端市场
由国际品牌主导,目前共有 4 家核心园区(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香港迪士尼、澳门巴黎人公园),总占地超 2000 万平方米,2023 年总游客量达 3500 万人次,占全国特大型园区游客总量的 26.9%,总营收超 200 亿元,毛利率超 50%。这类园区的核心优势在于成熟的 IP 矩阵、沉浸式场景营造与精细化运营体系,以上海迪士尼为例,其通过持续更新 IP 主题活动(如每年 1-2 个大型 IP 联动活动)、优化服务细节(如快速通行系统、角色互动频次)与拓展二次消费场景(主题餐饮、限定衍生品),实现游客高粘性与高消费,2023 年重游率达 6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香港迪士尼通过 “魔雪奇缘世界” 等新园区建设与本土化内容创新(如春节主题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客流与营收双增长,成为国际品牌本土化运营的标杆。
中端市场
以本土头部品牌为核心,包括华强方特(29 家园区)、欢乐谷(9 家园区)、长隆(5 家园区)等,共 43 家园区,总占地超 1.2 亿平方米,2023 年总游客量达 6800 万人次,总营收超 500 亿元。这类园区通过区域布局与主题差异化占据市场份额,华强方特以 “熊出没” IP 为核心,构建覆盖亲子家庭的主题公园体系,相关衍生品年收入超 15 亿元,占总营收的 18%;长隆海洋王国聚焦海洋主题,通过动物展示、科普教育与游乐设施结合,2023 年二次消费占比达 4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8%);欢乐谷则以年轻客群为目标,通过刺激游乐设施与演艺活动(如 2025 年推出的常态化花车巡游《梦之光》)提升吸引力。但中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项目因主题同质化与 IP 影响力不足,面临客流增长乏力的问题,2024 年部分欢乐谷园区游客量同比下降 5%-8%,营收随之调整。
低端市场
以中小型园区为主,共 298 家,多数占地不足 10 万平方米,2023 年平均单园游客量仅 15 万人次,平均单园营收不足 3000 万元,70% 的园区门票收入占比超 80%,二次消费开发严重不足。这类园区普遍存在主题定位模糊、设施陈旧、运营能力薄弱等问题,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依赖本地及周边短途客流,受区域消费能力与节假日效应影响显著。2023-2024 年,已有 32 家中小型园区因亏损停业,典型案例如山东某民俗主题公园,投资 2 亿元后因年游客量不足 8 万人次,2024 年宣布闭园;某县级市科幻主题公园 2023 年开业,投资 1.5 亿元,占地 8 万平方米,仅配备 5 个 VR 项目与 10 个传统机械设施,年游客量 6 万人次,门票收入 1800 万元,运营成本 2200 万元(含设备维护费 500 万元、人员工资 1200 万元),年亏损 400 万元,2024 年 6 月因资金链断裂闭园。中小型园区的困境反映出行业底部产能过剩与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未来面临进一步整合淘汰的压力。
从整体盈亏数据来看,2023-2024 年行业呈现 “盈利收缩、亏损扩大” 的趋势。2023 年 59% 的园区实现经营性盈利,22% 亏损,19% 收支平衡;2024 年盈利园区占比降至 51%,亏损比例升至 28%,收支平衡占比 21%。收入端,2023 年行业总营收 1200 亿元,2024 年预计降至 1140 亿元,降幅 5%,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与消费信心影响,游客人均消费支出有所下降,尤其是二次消费领域,2024 年多数园区商品销售与餐饮收入同比下降 10%-15%。成本端,设备维护、人员工资、营销费用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2024 年部分园区运营成本同比上升 8%-10%,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这种趋势在中小型园区中尤为明显,2024 年中小型园区亏损面扩大至 45%,而头部园区凭借规模效应与品牌优势,仍保持相对稳定的盈利水平,上海迪士尼 2024 年预计净利润超 32 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04

主题公园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未来趋势
当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面临同质化竞争、IP 运营薄弱、重游率偏低等核心挑战,这些问题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差异化方向转型,催生新的发展趋势。
核心挑战
一是同质化竞争
是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尤其在中小型园区中表现显著。2024 年数据显示,全国 298 家中小型主题公园中,186 家(占比 62.4%)的主题集中在 “欢乐”“梦幻”“童话” 三大类,核心游乐设施(过山车、旋转木马、摩天轮)重复率达 78%。以华东地区某省为例,该区域 12 家 “梦幻主题公园” 中,10 家的游乐设施种类重合度超 90%,仅在建筑外观与名称上略有差异,导致游客审美疲劳,2023 年平均单园游客量较 2022 年下降 18%,重游率不足 1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8%)。同质化的根源在于项目规划阶段缺乏市场调研与差异化定位,多数投资者跟风复制成功案例,忽视区域文化特色与客群需求差异,导致 “千园一面” 的市场现状。此外,部分本土头部品牌在异地扩张中也存在主题复制问题,如某品牌主题公园在不同城市的项目,除少量区域文化元素植入外,核心设施与运营模式高度一致,长期来看影响品牌新鲜感与游客粘性。
二是IP 开发与运营能力不足
是制约行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从行业整体来看,国内 87 家特大型和大型主题公园中,仅 23 家(占比 26.4%)拥有自主培育的成熟 IP,其余或依赖外部授权,或无明确 IP 支撑。自主 IP 园区的优势在重游率上表现显著,2023 年自主 IP 园区平均重游率达 45%,而无 IP 园区仅 22%,差距超一倍。但即便拥有 IP 的园区,多数也存在 IP 变现能力弱的问题,仅 35% 的 IP 园区实现衍生品年收入超 1 亿元,多数园区 IP 衍生品销售收入占比不足 5%。例如某动漫主题公园引入热门动漫 IP,但衍生品局限于玩具、文具等传统品类,种类不足 50 种,且缺乏与园区场景的联动设计,2023 年衍生品收入仅 800 万元,占总营收的 3.2%;相比之下,上海迪士尼通过 IP 主题园区(如 “疯狂动物城”)、限定商品、角色互动等多场景运营,2023 年 IP 相关收入占比超 20%,且通过持续推出新 IP 内容(如电影联动活动)保持 IP 活力。IP 运营的薄弱一方面源于国内 IP 培育体系不完善,多数主题公园缺乏长期 IP 规划,倾向于短期引入外部成熟 IP 快速变现,而非投入资源自主研发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原创 IP;另一方面,IP 与园区体验的融合深度不足,很多项目仅将 IP 作为视觉装饰,如在建筑外观印上 IP 形象、售卖简单 IP 周边,未能将 IP 故事线融入游乐项目、演艺活动与服务流程,导致 IP 价值无法充分释放。例如某武侠主题公园虽获得知名武侠小说 IP 授权,但仅在园区内设置小说人物雕塑,游乐项目仍为传统过山车、旋转木马,与 IP 主题脱节,游客体验感大打折扣,开业一年后游客量便下滑 40%。
三是重游率偏低
是制约主题公园长期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据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 2024 年调研数据,国内主题公园平均重游率为 28%,远低于国际知名主题公园水平(迪士尼、环球影城重游率普遍超 60%)。从层级分布来看,国际品牌园区重游率最高,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 2023 年重游率分别达 65%、62%;本土头部园区次之,华强方特、长隆等品牌园区重游率在 35%-45% 区间;中小型园区重游率最低,多数不足 15%,部分园区甚至低于 5%。导致重游率低的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多数中小型园区开业后几乎不新增游乐项目或主题活动,大型园区平均 2-3 年才更新一个核心项目,难以持续激发游客兴趣。例如某省会城市的大型主题公园,2018 年开业后仅在 2021 年新增一个小型 VR 项目,2023 年重游率从开业初期的 30% 降至 12%;二是游客体验细节不足,部分园区存在服务态度差、餐饮性价比低、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影响游客复游意愿。调研显示,2024 年游客对主题公园的投诉中,“排队超 2 小时体验不足 10 分钟”“餐饮价格过高且口味差”“工作人员服务冷漠” 三类问题占比达 68%,成为制约重游率提升的重要障碍。
除上述挑战外,主题公园还面临土地资源依赖、环保压力增大、消费需求升级等外部挑战。在土地资源方面,传统主题公园多依赖大规模拿地建设,随着国内土地政策收紧,尤其是一线城市及核心二线城市土地成本上升,大型主题公园的选址与扩建难度加大,部分项目因土地性质问题被迫停工或调整规划。环保压力方面,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运行、游客集中活动会产生噪音、污水、垃圾等环境问题,近年来环保部门对主题公园的环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园区因未达到环保标准被责令整改,如某山地主题公园因破坏山体植被,被要求暂停部分项目建设并恢复生态,直接导致投资成本增加与开业时间推迟。消费需求升级方面,随着游客文旅体验需求从 “观光型” 向 “深度体验型” 转变,传统以游乐设施为主的主题公园逐渐难以满足需求,游客更期待个性化、定制化、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如研学旅行、文化沉浸、夜间消费等,这对主题公园的产品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未来趋势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环境下,中国主题公园未来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转型。
第一,主题差异化与文化本土化深度融合
面对同质化竞争,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开始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将本土文化元素与主题设计、体验项目深度结合,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产品。例如陕西某主题公园以秦文化为核心,通过复原秦代建筑、打造 “秦始皇陵探秘” 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秦腔演艺等,将文化展示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体验,2023 年开业后首年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重游率达 38%,成为文化本土化运营的成功案例。未来,结合非遗文化、地域民俗、历史故事的主题公园将不断涌现,同时文化 IP 的原创与运营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如基于本土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打造原创 IP,并通过动漫、影视、游戏等多渠道传播,形成 “IP 创作 - 园区体验 - 衍生品变现” 的完整产业链。
第二,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升级
随着 VR、AR、AI、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成熟,主题公园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应用力度,突破传统体验边界,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场景。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园区虚拟副本,游客通过 VR 设备可在虚拟场景中与历史人物互动、参与奇幻冒险;借助 AI 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如根据游客年龄、兴趣推荐游玩路线、定制专属演艺内容;运用 5G 技术支持实时互动的多人在线体验项目,如跨园区的虚拟竞技游戏。北京某科技主题公园已尝试打造 “全沉浸数字乐园”,游客佩戴 AR 眼镜入园后,可看到虚拟角色与现实场景融合,参与 “未来城市保卫战” 等互动项目,2024 年试运营期间游客满意度达 92%,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 35%。未来,科技不仅将用于优化游乐项目,还将渗透到园区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流量优化排队系统、利用智能监控保障园区安全、借助 AI 客服提升服务效率,实现 “科技 + 体验 + 管理” 的全方位升级。
第三,业态多元化与跨界融合拓展
为提升抗风险能力与盈利空间,主题公园将突破单一游乐功能,向 “主题公园 +” 多元业态转型,与商业、文旅、教育、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在 “主题公园 + 商业” 方面,将主题元素融入商业综合体,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商业街区,如深圳某主题公园周边配套建设 “童话小镇” 商业街区,商铺设计与园区主题一致,引入主题餐饮、IP 衍生品店、亲子体验店等,2023 年商业街区营收占园区总营收的 25%;在 “主题公园 + 文旅” 方面,与周边景区、酒店、民宿联动,打造区域文旅线路,如长三角某主题公园与周边古镇、湿地公园合作推出 “主题游乐 + 古镇研学 + 生态观光” 三日游产品,2024 年带动区域旅游收入增长 18%;在 “主题公园 + 教育” 方面,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结合园区主题设计科普教育、实践体验项目,如海洋主题公园推出 “海洋生物保护” 研学课程,航天主题公园开展 “航天科技体验” 研学活动,满足学校、家庭对素质教育的需求,2023 年国内主题公园研学业务收入平均增长 40%,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在 “主题公园 + 康养” 方面,针对中老年客群推出休闲康养项目,如温泉主题公园结合中医养生服务,森林主题公园打造康养步道与冥想空间,拓展客群范围。
第四,运营精细化与可持续发展
在行业竞争加剧与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精细化运营将成为主题公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具体体现在客群细分、服务优化、成本控制三个方面。客群细分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消费能力、兴趣偏好的客群推出差异化产品,如针对 Z 世代客群打造潮流文化主题活动(如电竞比赛、音乐节),针对亲子家庭推出亲子互动项目与儿童托管服务,针对中老年客群推出慢节奏休闲体验;服务优化方面,从细节入手提升游客体验,如缩短排队时间(引入预约系统、增加快速通行通道)、改善餐饮品质(推出平价套餐、增加地方特色美食)、优化服务态度(加强员工培训、建立游客反馈机制),上海迪士尼通过 “角色惊喜互动”(如随机与游客合影、送上生日祝福)提升游客情感共鸣,2023 年游客满意度达 95%;成本控制方面,通过数字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如利用智能水电系统节约能源消耗、通过集中采购降低物资成本、借助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成本,某头部主题公园引入智能清扫机器人后,清洁人员成本降低 30%,同时清洁效率提升 50%。此外,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主题公园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采用环保材料、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供电)、实施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如广州某主题公园全部采用 LED 节能照明,园区内设置雨水回收系统用于绿化灌溉,2023 年能源消耗同比下降 22%,被评为 “绿色旅游示范单位”。


05

主题公园发展的对策建议与行业展望
针对当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为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从企业、政府、行业三个层面采取针对性对策。
企业层面
主题公园运营商需聚焦核心竞争力提升,在主题定位、IP 运营、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四个方面发力。在主题定位上,应摒弃跟风复制,深入调研区域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主题,避免 “千园一面”;在 IP 运营上,加大自主 IP 培育投入,建立专业 IP 创作与运营团队,通过多渠道传播提升 IP 影响力,同时深化 IP 与园区体验的融合,将 IP 故事线贯穿于游乐项目、演艺活动、衍生品设计等各个环节,提升 IP 变现能力;在产品创新上,加快游乐项目与主题活动的更新迭代,大型园区应保持每年至少新增 1-2 个小型体验项目、每 2-3 年新增 1 个核心大型项目的节奏,中小型园区可通过举办季节性主题活动(如春季花展、冬季冰雪节)保持新鲜感;在服务优化上,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从排队管理、餐饮服务、员工培训等细节入手提升体验,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园区 APP、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增强游客粘性与复游意愿。此外,企业还需理性看待规模扩张,避免盲目投资,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实力制定发展规划,对于经营不善的中小型园区,可通过兼并重组、转型改造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行业产能过剩。
政府层面
需加强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为主题公园行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做好规划布局,结合区域文旅发展规划合理引导主题公园建设,避免在同一区域过度集中导致恶性竞争,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应严格把控中小型主题公园的审批,防止资源浪费;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针对主题公园的文化创新、科技应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出台扶持政策,如对原创 IP 开发给予资金补贴、对采用环保技术的园区给予税收优惠、对研学旅行项目给予资质认定支持;三是加强监管规范,制定主题公园建设与运营的行业标准,涵盖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园区责令整改,对破坏环境的项目依法追责;四是推动区域协同,搭建跨区域文旅合作平台,促进主题公园与周边景区、酒店、交通等资源的整合,打造区域文旅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
行业层面
需加强行业自律与交流合作,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业调研与数据统计,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与决策参考;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避免低价竞争、虚假宣传等乱象;举办行业论坛、展会等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主题公园运营商、设计机构、科技企业的合作,分享先进经验与技术成果,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此外,行业还应加强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开设主题公园相关专业(如文旅管理、IP 设计、园区运营),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 IP 创作、沉浸式体验设计、数字化运营等领域的高端人才。
展望未来,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将经历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转型阶段,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具有差异化主题、成熟 IP 运营能力、精细化服务水平的头部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园区将面临淘汰或转型。随着文化本土化、科技赋能、业态多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主题公园将不再是单纯的游乐场所,而是成为集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体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升级与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中国主题公园行业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预计到 2028 年,行业总营收将突破 2000 亿元,成为全球主题公园市场的重要增长极。但在发展过程中,行业需始终保持理性,避免盲目投资与同质化竞争,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为内核、以游客为中心,推动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文旅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