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头村又称古笨港,位于台湾省嘉义县新港乡西北隅,距嘉义中心区直线距离约16公里。古笨港是板头村历史发展的源头,最初是“洪雅族”原住民的聚居活动场所,这里在清朝时曾是盛极一时的大市镇,后因一连串天灾人祸终至没落。
1911年,板头村再次崛起,嘉义北港线铁路开通经过板头,这条铁路是台糖客运史上最赚钱的客货两用铁道,被称为“黄金铁道”。随着90年代制糖业的衰落以及1998年台糖铁路全面停运,产业没落导致板头村再一次衰败再次衰败的板头村跟我们大多数乡村一样,除了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记忆,一个破旧的陶窑廠和身怀制陶技艺的老乡亲,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自2004年开始,为重振乡村活力,一群有识之士寻回历史脉络,修复了古笨港的原始风貌并传承新港(交趾烧的故乡)交趾陶剪粘之技艺,经过他们的精心打磨,将板头营造成为“交趾剪粘工艺村”,通过三方协作、产业复兴充分实现了板头村的重生。如今,板头村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已经从一个陈旧农村变成了一个休闲、生活、艺术氛围极为浓郁的乡村社区,并成功地转型成为一个多功能营运机制的地方产业。
交趾陶是台湾的一项极具代表性民俗艺术,而板头村所在的嘉义新港乡又是交趾陶技艺最为发达的地区。2004年,板头村民陈忠正先生回到村里,开创交趾陶厂“板陶窑”,带领村民在社区改造中传承探索交趾陶技艺。在板陶窑主陈忠正支持提供交趾陶材料下,主要由艺术家进行社区里的公共艺术作品执行制作,部分作品由村民以交趾陶庙宇建筑工艺结合马赛克拼贴手法,融入自然农村风光,为村庄堤坊、村落围墙和建筑墙面着手装饰。
板头村通过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式,将交趾陶工艺应用到全域装饰中,包括建筑立面改造、围墙景观改造处理、涵洞景观改造处理、标识标牌、导览牌、休憩座椅等景观小品,吸引了大量都市人前来观光,使板头村成为“文化创意”的代名词。
山芙蓉壁画:板头村在早年的古笨港边有条长长的堤坊,巨大灰色的堤防墙面,使农村景观显得刚硬,经过当地艺术家以交趾陶拼贴,搭配酒瓮剪粘工艺巧手改造后,堤坊变成美丽的山芙蓉壁画。
苦楝树大壁画:苦楝树有四季分明的意象,有春花、夏夜、秋果、冬枝的循环美感。板头村就有这样一幅以苦楝树为主题的交趾剪黏壁画,是200多支酒瓮、三万多个陶碗敲碎后,用碗底和陶片粘黏出来的。壁画宽31.5米,高5米,由九位专业师傅历经一年完成,被称为“板头三朵花”。让人震撼的交趾陶艺术展示使板头社区一夕成名。
仲夏之夜牵牛花:在土桥下还可以看到以牵牛花为题材的交趾剪黏作品,作品的名字是“仲夏之夜牵牛花”,描绘当地人孩童时躺在牵牛花下看月亮的美好回忆。
创意景观将交趾陶这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并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而除了观光之外,如何把交趾陶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由此拉动乡村经济呢?
板头村在板头厝车站附近的月台开设了文创商品店铺、交趾陶主题餐厅、交趾陶工艺品DIY体验等。这些店铺由商家与文创工作者经营,游客可以购买这里特产的交趾陶工艺品和DIY体验,同时还保留了“第一月台”“第二月台”字样的车站文化元素。
传统工艺才能激起人们沉积已久的民族底蕴,并可传承地方文化的基因。创意化、时尚化,交趾陶剪粘工艺抓住了都市人的需求,通过DIY体验、捏陶、剪粘马赛克拼贴、手绘陶盘,以及工艺产品贩售,促进了板头村交趾陶工艺和产业的发展。
乡村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应用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推动力。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可以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当然,乡村文化重塑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 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将现代性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 找到新的生长点, 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展望未来,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经济效益明显。乡村文化+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撑的同时, 一定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扩展乡村振兴实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