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从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下发源,一路历经正源沱沱河、源区通天河,以及谷深湾多的金沙江、起伏盘旋的蜀江、峡谷纵横的川江、九曲回环的荆江、江湖共舞的浔阳江、接赣连苏的皖江、视野平阔的的扬子江,从崇明岛以东进入东海——从源头至入海口,绵延6397公里,全球范围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为第三长河。
长江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川西河谷森林生态系统、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等是具有全球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 41.3%,河湖、水库、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20%,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占全国总数的 39.7%,淡水鱼类占全国总数的 33%,不仅有中华鲟、江豚、扬子鳄和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还有银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植物,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水电能源基地、黄金水道和生物宝库。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市(以下简称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长江流域经济带源始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生态系统独特,长江流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长江经济带时均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强调“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6年1月5日,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长江保护 迫在眉睫
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18年4月26日,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
2011年11月14日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发展阶段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
2016年以来,他先后来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次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5年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场场生态保护攻坚战接连打响,沿江省市发展理念深刻嬗变。
3.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历程
2016年1月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6年5月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2017年7月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
2018年4月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8年11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2020年10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审议
2020年11月
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召开
2020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公布
2021年1月
长江流域重点水城“十年禁渔'开始实行
4.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成果
曾经,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如今,长江水生物资源正逐渐恢复。日前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显示,葛洲坝下宜昌江段中华鲟繁殖群体估算数量为16尾;洞庭湖和鄱阳湖枯水期分别监测到长江江豚252头次、1049头次;长江上游攀枝花至重庆江段调查到特有鱼类37种。长江流域合计放流经济水生动物37.6亿尾(只)、珍稀特有水生动物795万尾。
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长江流域主要江河总体水质为优,干流监测的59个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占10.2%、Ⅱ类占84.7%、Ⅲ类占5.1%,无Ⅳ类及以下水质断面,长江水污染治理成效初显。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长江干线1361座非法码头已彻底整改,两岸造林绿化1318万亩,基本建成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
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一度突出。5年来,沿江省市加大腾退力度,努力还长江水清岸绿,侵占长江岸线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018年,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重庆市对19条跨区县河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县河流从“各自管”变成“一家管”,上下游深度合作治污。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主城区天然生态屏障。2018年6月起,重庆市开展保护区环境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0多万平方米,修复绿地30多万平方米。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李萍介绍,重庆正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类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武汉一季度遭受重创,二季度单季打平,三季度当季转正……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武汉经济加快复苏,前三季度地方GDP进入全国城市前十。
疫后重振的武汉,展示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大市的韧性和活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涉嫌违法违规的2441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已完成清理整治2417个,整改完成率为99%。通过清理整治,共腾退长江岸线158公里,拆除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违规建筑物234万平方米,清除弃土弃渣956万立方米,完成滩岸复绿1213万平方米。
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5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牢扎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每个环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扎实推进,长江干线1361座非法码头全面完成整改。负面清单管理体系成功建立,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和沿江11省份实施细则。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全面展开,两岸防护林体系建设造林超千万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绿色发展示范区以及退化湿地恢复等建设,长江经济带重点湖库及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显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
这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扎实推进八大专项行动,2020年首次实现全流域消除劣五类水质断面;到精准建档立卡,摸清渔船渔民底数,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打下扎实基础;再到加速破解“重化围江”难题,着力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5.贵州与长江的联动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重任在肩,大有可为。贵州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蒙启良表示: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地。贵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得天独厚、生态建设上地位特殊、开放开发潜力巨大。贵州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能够在区域分工中获得一席之地,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彰显贵州对整个经济带建设的特殊重要作用。
贵州需要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责任担当和历史机遇,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力构筑长江上游绿色屏障,打造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全省以“五个坚持”为抓手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贵州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新的更大发展,要结合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加快长江流域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