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山地公园省”,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125.8万座山头里,贵州的中国传统村落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塑造出“文化千岛”。在贵州,两汉可以遇见夜郎,银饰与大歌多彩交织,山川之间有千人千面的地戏军傩,也蕴藏着革命年代的璀璨星火……
青藏高原截断大气环流,庇护着贵州,让这里成为地球同纬度上茫茫荒漠里不可多得的一块绿宝石。大规模而猛烈的地层抬升,与云贵高原上相持的南北气团“云贵准静止锋”相合,气候湿润,雨水冲刷,在这片17.6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塑造了125.8万处峰峦与984条10千米以上的大小江河。
“地球记忆博物馆”、 “古生物王国”、中国坐拥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世界三大喀斯特之一“中国南方喀斯特”最大的成片分布区……一个个闪亮的称号,都在昭显贵州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一山地省。行走在这片大地上,每一处,都是时空变幻,一眼亿年的山水峰峦。
省域的确立,也是对基本文化架构的奠基。古今四方的文化,在贵州这片年轻的热土上会师——中原文化之广纳百家、巴蜀文化之闲适从容、湖湘文化之瑰奇浪漫、民族文化之繁丽多姿、夜郎文化之旷古神秘、两汉文化之悠远中正……共同交汇出贵州文化的关键词——多彩。
塑造了这一多彩文化的,正是古今天下的贵州人。
距今数十万年前,在今天的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黔北一带的高原山区,就有“贵州人”闪亮登场。由以黔西观音洞为代表的数百处旧石器时代遗迹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本由大地、河流和峰峦共同写就的史书——晚期直立人 “桐梓人”、早期智人“水城人”、晚期智人“兴义人”……贵州的古人类遗址串联起古人类进击的极简史。
这是生活在贵州高原上的第一批先民。在中华远古文明初兴的“满天星斗”里,他们成为了执起中国南方文明肇兴的火把的主力军。
旷古的鼓点渐行渐远,流动与融合成为此后贵州人的主基调。自商周秦汉以来,每当中原地区烽烟四起,放眼山水千万重的大西南,贵州高原,正是一片安宁祥和的兵家不争之地。
百濮族系在黔中、黔北一带栖居;苗瑶族系由潇湘水系向西而来;百越族系跨越都柳江、红水河,一路北上;氐羌族系自西向东途经云南、川西高原入黔……时至元代,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同胞亦进入贵州,如今贵州十八个世居民族的共生格局,逐渐形成。
这其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征战西南后,近20万“调北填南”驻守贵州的明军。他们修建无数屯堡,连缀起中原、江南的文脉,亦和本土居民一起,开拓贵州的万壑千山。
有人在这片山川落地生根,也有众多过往来客,或以寄望与想象,记录贵州的神秘与缤纷,或身入贵州,成为贵州文化的源流与推动者。
李白、孟郊、刘禹锡等大唐诗人吟咏贵州的诗篇万世流传,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并作《象祠记》,发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宏愿,徐霞客则以足步丈量贵州大地,勾勒出“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一溪悬捣,万练飞空”等诸多黔地胜景。
如今的贵州,更是一处世界级热门目的地。探访文化的学人、避暑游冬的“候鸟”、铸就万桥飞架的建设者……都可以在贵州或追忆古今,或惬意游赏,或大展身手。
无论何时,贵州,都是一处百家汇流、广纳八方的宝地,自然也形成了“千人千面”的文化面貌。
从秦汉的“五尺道”“南夷道”、到元代设立“站赤”、明代建立五大驿道、清代开发水陆交通,再到如今的万桥飞架,这个山地公园省在不同历史阶段里,因为道路的逐步开拓,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文化宝藏也被逐渐发现,从而灿灿生辉,成就一片人文山水和时光峰峦。
在水城硝灰洞,人们用更方便的 “锐棱砸击法”砸出许多锐利石片,实现了一次五万年前的“技术革命”;在盘县大洞内,人们建立了一座修理石器的岩面“工作台”,打破了过去这种技术只是西方同期文化所专有的观点。时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兴义猫猫洞,已经出土了大量精致打磨的石器与骨器,俨然一处上古时期的山地技术中心……
等到了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贵州先民们从高原上的第一“台阶”走下,广泛在北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等江河干流及其支流“逐水而居”。由清水江河床上挖掘的青铜器可见,此时的贵州先民,已经由长江水系与湖湘的文化聚落产生沟通。这,正是先古时期南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缩影。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在司马迁的笔下,因中原王朝对中国南方的开拓,云贵高原上的夜郎古国与西汉相遇,这是贵州区域第一次大规模与中原产生沟通——我们仍可由今日赫章可乐遗址里的神秘“套头葬”、普安铜鼓山上风姿凛凛,纹样特异的青铜刀剑等文物,遥想当年夜郎古国的悠远、神秘。
此时,贵州的这一文化舞台,正为汉代牂牁郡辖地。汉代“募豪民田南夷”,黔北“汉三贤”名载史册,汉之一字,自此深深切入黔地。
尽管牂牁郡的郡治仍是历史谜题,但由黔西南的兴义、安龙等地汉墓群的精美文物,譬如源承巴蜀文化的青铜树与说唱俑,与岭南文化、滇文化遥相呼应的羊角铜钮钟等,已然可见贵州作为西南文化走廊的雏形。如今作为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汉铜车马,则以其优雅风姿,见证了贵州融入中原文化的最初篇章。
此后,蒙古大军果然折戟于钓鱼城下,不得不迂回襄阳,另觅它路。并未投入使用的海龙屯,作为一处后来荣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堡垒,仿若便是贵州地区此时作为西南咽喉的缩影。
修建了海龙屯的播州杨氏土司,相传是唐代由山西太原入黔。唐代时,中央设置了经制州和羁縻州制度,乌江以南的贵州地域,便主要实行了“地方自治”的羁縻制度,这一兼容并包的特有制度,让贵州的千山万水之间,仪制宽松,居民生活安定从容。
以播州杨氏为代表,此时的贵州,有思州田氏、水东宋氏、水西安氏等众多地方大族,他们在宋代起,就是受命中央统治地方的羁縻家族,元明时期则逐渐过渡为土司家族。在这种承续千年的“地方自治”里,贵州以滴水容蓄之力,不断沉积着自己的底蕴。杨氏土司墓葬群,正是一处此时贵州的文化珍宝。精致的宋瓷与金银器,墓葬里线条流畅圆润的石刻,沉凝着贵州这一段和缓有序的悠悠岁月。
而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更是一部活着的“黔中通史”。2192座墓葬(截至2023年1月),并非是什么达官显贵,只埋藏着一位位普通人层层叠叠的生活。但我们却能从朴实无华的生活用具,风格迥异的银饰金妆,有异域风情的宝石玻璃里,看到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跨越1400余年,生生不息的族群交融与多彩汇聚。
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大松山墓群全景。
安顺鲍家屯,是至今仍在兴旺的屯堡文化村落。
“调北填南”的明军,大规模修建卫所城及城墙外的堡、屯、寨等军事堡垒,今天贵州重要城市的分布格局,正为此时奠基。他们六百年驻守远方,开拓群山的悲宏绵远,与“大明风华”的种种往事,如今都深藏在贵州特有,中国典型的地方性区域文化——屯堡文化里。
此后,以贵阳、遵义、毕节、福泉等一处处重镇为节点,贵州通过官道、驿道、商道等复杂的路网体系,连接周边诸省。乾隆初年,跨越川、黔、滇的赤水河道凿通。贵州逐渐由控扼西南的要地,变成人事交汇的西南枢纽,在与中国各地的物质交换和大航海时代的世界物质大流动中,汇聚四方来客,商贸文化“渐比中州”。
“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川盐入黔,四大口岸兴盛,其中作为“仁岸”的茅台镇,自此时以酱酒醇厚香闻世界。以黔酒为领军,黔东北的茶青、黔东南的杉木、黔西北的漆器、黔北的丝绸……一种种黔地风物走出大山,驰名中国。
在风物流变之间,贵州,同样展现了广纳世界的气度。来自大洋之畔的马铃薯与玉米们,滋养了山地民众,辣椒自东南沿海溯江而上,在贵州最早被食用,此后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掀起了一阵“滚滚红尘”。
首先,便是此时贵州人文的兴盛。
在遵义,小小一个沙滩村就诞生了郑珍和莫友芝等“西南巨儒”。黔北诗文大家,号称“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在兴义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麓,一所笔山书院名列中国近代教育史册。张之洞、丁宝桢、李端棻、乐嘉藻……贵州人不断走出家乡的灵山秀水,在此风云际会之时,开眼看世界,声名动中国。
由实业家华之鸿创建的文通书局,开创贵州首次出国沟通技术人员与采办机器的先河,更与北京、上海等文化重地的重要出版机构,一同位列全国七大书局。抗战时期,众多学术名家来到贵州,文通书局顺势延请百余位天下学人成立编委会。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一位位声彻海内外的专家学人,或培育人才,或著书立说,在贵州掀起一阵文化新风。
其次,是贵州在近代工商业发展里的崭露头角。
人们皆知贵州人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汉阳铁厂。但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在汉阳铁厂还在筹建的时候,中国人亲手生产的“天字一号“铁锭,已然在中国的第一座近代钢铁工厂镇远青溪铁厂落地,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铸就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而贵州的纺织、丝绸、酿酒工业,亦在此时纷纷兴起,来自茅台镇的佳酿、都匀的好茶,均在此时为游历西方诸国的乐嘉藻,带上了巴拿马的国际舞台,成就后世贵州茶酒文化的一抹亮色。
而此时黔地黔人上下一体的家国情怀,更是值得感念。每一个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节点里,贵州人的身影都奋勇向前,从未落后!
公车上书,有96名贵州士子联袂签名,人数位居全国第二;辛亥举义,贵州是第七个全国成功实现共和革命的省份。抗战时期,贵州以西南之重的位置,成为承载全国人流物流的大后方。晴隆二十四道拐,是连接东南亚战事的生命之线。独山血战,则挫败日寇进军西南的图谋。
抗战大后方“生命线”,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战场丙安古镇。
小黄村小黄侗寨千人侗族大歌。
在贵州,衣饰有千面。
对于贵州民族同胞,衣饰正是活着的史诗。一件节日盛装,可饰有山川大地、日月江河。就连衣袖上的山形回纹,也诉说着漫漫迁徙的过往与来路。
譬如贵州的第一大少数民族苗族,尽管共唱同一首迁徙史诗,语言、仪式多有相似,衣冠锦绣,却衍生出无数可能。黔东南的苗族多高腰衣、高脚裤,清爽干练,而安顺、六枝等地的苗族多身着纹绣精美的长衣长裤,威宁、赫章等地的苗族,则又披着纹路古奥的毡毯,多了几分高原山地的神秘旷远。
正所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在贵州,春有“三月三”,夏有“六月六”,等到秋冬时节,丰收庆典更是接连不断。贵州佳节,仍在不断生发出新的活力。譬如“逢节必比赛”的村BA、村超,数万观众一声呼喝,篮球、足球等世界级运动便在贵州的山野之间沸腾。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