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面积18平方公里。这里依山傍水,有六大溪流流经此地。由于维护良好,桃米村水流清澈,植被葱郁,农田、村落、森林及多样性的湿地相交错,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蛙类23种、蜻蜓56种、蝴蝶151种、鸟类72种。
在桃米村,你可以漫步在桃米坑溪滨步道,沿途种满了淡紫色的马鞍藤,景致宜人。村中有许多民宿可供入住,白天可以预约民宿主人进行生态解说,夜晚可以享受青蛙合鸣的热闹。或者也可以到邻近的颜氏牧场清晨观雾听雨、夜晚赏茶望月。
如今的桃米村可谓是田园风光无限,充满一片祥和氛围。但是在世纪之交它却经历了一场大灾难。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大地震,给当地建筑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桃米村便是此次大地震中遭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场地震,让桃米村长久以来的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问题一下子暴露于人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桃米村在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及小区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设“生态桃米村”为方向,使桃米村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
生态为底——恢复生态环境的“清溪活动”
桃米溪是桃米村里重要的水资源,但曾经这里却堆满了垃圾,污染严重。为恢复生态环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动”作为重建家园的起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封溪治理,并为此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封溪誓师大会,为发展桃米生态村的旅游业奠定了生态基础。
桃米溪是桃米村里第一个以生态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时还建造了亲水公园与观景台。亲水公园中种植了九穹树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里,游客在亲水设施中戏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赶走了满身的暑气,沁凉、清爽之感使人觉得夏天也别有风姿!
另外,桃米村的设施建设也体现了生态原则。亲水公园中厕所的电力来源于太阳能光电再生能源系统,它结合太阳能资源供应电力,每年大约产生一千度的电力供亲水公园使用,融合了自然生态与环保理念。
产业为用——突出原乡创意的“青蛙共和国”
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有29种原生青蛙,仅桃米村就占了23种,这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早年,桃米村在山林间辟地种植地瓜、稻田,一直以来以农业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麻竹笋为主要产业,辛劳一年的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在重建过程中,桃米人对当地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产业——全台首个以青蛙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
桃米村民通过挖掘资源潜力,将“青蛙共和国”提炼为新的文化符号,把青蛙设计成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在桃米,处处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图案,还有湿地公园,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为青蛙营造的生态池。有意思的是,就连这里的男女卫生间也命名为“公蛙”和“母蛙”。这里的村民还亲自动手,用纸、布、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俨然使桃米村变成了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外,桃米村的产业还从青蛙观光、生态旅游,走向了影视媒体,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如2014年的一部3D立体动画电影——《桃蛙源记》,就是以桃米村为原型拍摄的。
文化挖掘——重塑社区精神的“纸教堂”
纸教堂是桃米村重建中的一个关键性项目。它是台湾第一座纸建筑,内部由五十八根纸管支撑,室内与室外的长椅也都是用纸制作的。教堂里使用温暖的黄色灯系,给人一种温馨沉静的感受。傍晚时分,温暖的橙黄灯泡照亮整座教堂,与倒映在水面上的教堂光影成双,黑夜里让人充满重生的希望和勇气。这个教堂象征着桃米村坚贞而博爱的精神信仰,既是社区精神和生态文明的诠释中心,又是当地开展其他重要活动的社区生活中心。
围绕纸教堂,周边还建有生态文化见学园区,里面设有遵循自然农法的“农之园”,推广在地农产的“食之堂”,推行创作工艺的“市之集”,艺术与生态结合的“艺之地”,提倡学习的“学之房”,以及鼓励人们亲自体验的“工之坊”。当地居民和游客在此除了观景,参加活动,还可交流、购物与食宿。这些景观与纸教堂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宁静之感。
社区营造——构建情怀互动的民宿
桃米村在重建初期,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先把自家旧房打扫一两间出来试运营,并且邀请农委会、世新大学等多位专家,培训村民休闲产业的相关课程及生态解说技巧,引导社区居民学习生态工法、休闲民宿经营。同时,“造屋”的过程也成了重塑社区核心价值的契机,进而将桃米村推向了“合作与互助的时代”,逐渐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了起来。
随着桃米村生态观光游产业的发展,目前桃米村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观光休闲网络及生态导览解说,并成立了30多家合法民宿。民宿主人会将与生态相关的经验知识、社区里的生活,同来这里旅游的朋友分享,凡是到过桃米村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到民宿的亲切、温暖和专业。
成功转型——乡村生态社区的典范
桃米村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专业团队的协助,成功向兼顾生态保育与观光休闲的农村区域方向发展。桃米村的重建促进了桃米农业走向休闲化,并于2007年审核通过成为“南投县埔里镇桃米休闲农业区”。目前,桃米村的一级农业产业仍以种植业为主,包括竹类、菇类、茭白笋、茶、金线莲等;二级农业产业有灵芝加工厂(以外销为主)、竹笋加工厂及工艺坊等,主要农产加工品有笋干、笋丝、角笋等,竹笋成为桃米村重要的经济作物。
另外,由于生态产业已成为桃米村的主要产业,2010年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将桃米村纳入到日月潭国家风景区范围内,并将桃米村定位为“周边游憩空间系统桃米系统”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桃米村从一个老旧没落的乡村社区成功转型为台湾乡村生态社区永续经营的典范。
桃米村将生态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每个角落,形成了参与度广、体验性强的系统性人文、生态工程,同时也为桃米村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有数据显示,2016年,拥有1200多名原住民的桃米村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1500人,平日每天接待游客500人,每年门票收入达200万元人民币,住宿、餐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收入达800万元人民币。
桃米村在重塑产业的过程中,以保护生态为出发点,考察调研当地物种资源,提炼文化符号,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村,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为人们描绘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图景,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新浪微博,贵州大观冶成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整理,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