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脉络,解锁旅游发展新密码
在福建的广袤大地上,隐藏着一条条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驿道,它们宛如时光的脉络,串联起了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
从秦汉时期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完善,福建古驿道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如今,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福建古驿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天重点从福建古驿道资源现状以及发展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古闽驿道前世今生
福建古驿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福建沿海已出现沟通南北的沿海航线和通往江西、浙江、广东的陆路 ,其中三条是汉武帝灭闽越军队的行军路线。到了魏晋南北朝,福建通往浙江、江西的古道逐渐形成,以福州为中心、泉州为次中心、建州为枢纽的古道空间格局初现雏形。唐朝时期,福建各地与外界联通更加紧密,驿道修建工作开始展开,以福、建、泉、汀、漳五处州治为中心的古驿道网络逐渐完善。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开拓仙霞岭山路,五代时以福州为中心的福建全境驿道正式形成。两宋时期,驿道沿袭唐制,以福州为总枢纽,分南、北、西三路,南通粵、东北抵浙江永嘉,西北入赣浙。元明清时期,福建驿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清代时从福州三山驿通往省外的主要驿道共有 6 条 。但自清末鸦片战争后,中国邮驿制度受到西方列强冲击,1913 年 1 月北洋政府裁驿归邮,福建古驿道逐渐走向衰亡,大多被现代公路、铁路取代。
福建古驿道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它是经济之路,作为古代福建商品流通的干线,促进了福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交流,带动了沿线聚落的发展;是政治之路,其开拓修建与管理维护有利于古代封建王朝对福建的治理和管辖,是国家意识在地方社会的体现;是军事之路,作为陆地交通主通道和重要军事设施,承担着运输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军队行进等重要任务;是迁徙之路,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通过古驿道改变了福建的居民结构,推动了福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是交流之路,促进了福建与周边省份及中原地区在文化、科技、思想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孕育了璀璨的八闽文化。
二)福建古驿道旅游现状分析
福建古驿道沿线资源丰富多样,类型涵盖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别,涉及众多领域。不仅有大量的古驿道本体、驿站驿铺、关隘门楼等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A 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
在古驿道主干线路沿线两侧 30km 缓冲范围内,就有 465 处文物保护单位、264 处革命文物、13 处风景名胜区、16 处自然保护区、45 处森林公园、120 处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等。
目前,福建古驿道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情况总体较好,部分资源已列入文保单位名录,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体育、休闲等方面的利用价值,文旅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资源等级有待提升,面临城乡建设和自然环境压力,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与国际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比,福建古驿道在文旅形象、营销力度、旅游产品多样性、旅游商品独特性、标识系统、相关业态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文旅产业呈现 “有资源,无品牌;有景区,无产业;有线性,无联动;有文化,无体验” 的特征。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对于福建古驿道的保护,要遵循完整性、原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要求对古驿道线路整体,包括主体资源、附属资源和相关资源遗存进行完整保护,确保其不遭受破损和侵扰,保护好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整体格局。原真性原则强调保证古驿道文化遗存的保存原状、现状与历史信息的真实可靠,一切技术措施要与古驿道遗存原貌相协调,并留存详细档案。可持续性原则注重在保护和修缮古驿道时采用持续动态的管理机制,保持文化特色,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加强宣传教育,让古驿道文化遗存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分级保护方面,根据古驿道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分为山地型、平地型、水道型、聚落型 4 种类型,又依据遗存情况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遗存 。对于一级遗存,要尽快开展文物保护等级评定,设置保护标识、进行信息保存、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做好风险防范和环境整治;二级遗存重点对资源本体及附属资源的复原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性修缮;三级遗存具有考古挖掘意义的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恢复原貌,不具备条件的进行遗存标记并设置图文解说信息标识。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古驿道旅游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福建古驿道承载着深厚的八闽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中,要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古驿道沿线的文化特色。比如福州 - 延平段以闽都文化、拔仕(状元)文化、通京文化为特色;建瓯 - 武夷山段以世界遗产、朱子文化、茶文化为特色;延平 - 光泽段以军事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等。通过打造主题鲜明的文旅线路,如闽江黄金水道旅游风景道、崇安万里茶路古驿体验廊道、闽赣雄关古驿风景道等,将古驿道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八闽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公园、展馆、观光廊道等形式,展示古驿道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例如依托延平地区三千八百坎等古驿道遗存与文化资源,打造延平古驿文化体验地;以浦城古城为核心,依托人和驿、柘浦驿,挖掘浦城千年人文历史,打造浦城浙闽古驿文旅示范区等。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让古驿道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构建 “点 - 线 - 面” 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福建省古驿道自身线性空间为核心,串联沿线的城市、景区、乡村等资源点,形成 “线”;以可达性所覆盖的沿线地区为 “面”,衔接交通、公共服务、智慧旅游以及基础设施等内容;通过对古驿道沿线各要素进行多因子分析,选出具有 “独特性、可达性、可活化” 的示范段,打造一级、二级、三级文旅产业示范区,形成 “点”。例如,一级古驿道文旅示范区古驿道资源保护完好,开发条件好,能很好地带动市、区文旅产业发展;二级文旅示范区古驿道资源较为密集,可与当地文旅产业联动发展;三级文旅服务区古驿道资源具有一定优势,可融入周边景区、乡村文旅产业开发建设。
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例如,福州、宁德、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古驿道旅游品牌,整合旅游线路,推出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实现客源互送、市场共建。同时,加强古驿道与周边景区、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旅游目的地,提升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能力。
结合市场需求和古驿道的特色,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体验、古驿徒步、生态游憩、康养健体、军旅体验、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比如在延平 - 光泽段,以杉关、黄土关等关隘历史文脉为主题,开发关隘军事文化体验等研学产品;在福州 - 宁德段,依托飞鸾岭古道开展露营、极限运动、户外体育运动等项目;在福清 - 莆田段,以枫亭古街为依托,开发古街民俗体验、非遗节事、学士文化体验等产品。
注重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具有古驿道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如以古驿道上的驿站、关隘为原型制作的工艺品,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制作的食品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购买到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品牌塑造对于福建古驿道旅游发展至关重要。要明确福建古驿道的品牌定位,如打造 “八闽驿路,一路山海” 的品牌形象,将其定位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中国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福建八闽文化集中展示与核心体验长廊。通过品牌塑造,提升福建古驿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加强营销推广,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宣传。线上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推广,制作精美的图片、视频、文章等内容,展示古驿道的美景和文化魅力,吸引潜在游客的关注。线下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文化节、赛事活动等,提高古驿道的曝光度。例如举办古驿道文化旅游节,开展古驿道徒步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同时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福建古驿道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古驿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将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未来,福建古驿道旅游有望成为福建省文旅产业的新亮点,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加强保护与开发、挖掘文化内涵、推进全域旅游协同发展、创新旅游产品和强化品牌营销等措施,福建古驿道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示八闽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感受古驿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