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项目闲置低效问题却如阴影般笼罩,严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决策莽撞,市场难闯
旅游项目的决策过程本应是科学严谨的,但在现实中,却常常存在盲目性。一些项目带有明显的长官意志色彩,缺乏专业论证和深入的市场调研。决策似乎仅仅基于领导的个人想法,甚至在审批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更有甚者,部分项目沦为形象工程,塞进了一些仅为了满足面子需求的项目,导致投资规模远超最初计划,严重脱离市场实际需求。
典型案例便是贵州独山县的文旅项目,如盘古庄、“天下第一水司楼” 等。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以领导拍板为决策依据,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承载能力、旅游市场需求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其结果是,这些宏伟的建筑虽然在外观上令人惊叹,但却无法吸引足够的游客,无法实现经济收益,最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种决策模式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是对旅游资源和资金的一种巨大浪费。
二、投资失控,回收成空
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投资问题是导致闲置低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各类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前期硬件投资上往往规模巨大。例如黄土高原上一座耗资 3.5 亿元的民俗文化村,在开业当天虽然接待了 12 万人次,看似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前期投资过高,后续运营成本难以控制,且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很快便陷入困境,最终荒废。
另一方面,资金链断裂问题也屡见不鲜。甘肃黄河岸边的模仿皇家园林项目和贵州某地的彝族民俗文化小镇,都因资金不足而停工,成为半拉子工程。在开发过程中,可能由于资金储备不足,没有合理的投资分期计划,盲目进行大规模建设。同时,部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政治任务、领导偏好的影响,额外增加面子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投资,使得项目难以为继。尤其是 2018 年资管新政去杠杆之后,项目贷款困难,再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使得许多项目后续投入艰难,市场犹如冰冻,项目真正陷入困局,小的只能清盘,大的则僵在那里,连清盘都无法进行。
三、策划偏航,游客走光
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需要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而策划偏离市场需求是不少旅游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项目论证阶段,如果没有准确了解游客的喜好和需求,仅仅凭借主观臆断进行建设,那么建成后的项目往往缺乏灵魂,无法吸引游客。
北方某濒水之城拆掉古老建筑建仿古城池,安徽长江岸边的仿古之镇,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主题的旅游开发,这些项目大多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也没有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只是表面的模仿和堆砌,缺乏独特的体验感和吸引力。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有众多的选择,对于这些缺乏特色和吸引力的项目,自然不会青睐,导致项目运营困难,资源闲置。
四、运营粗放,前景渺茫
重开发轻运营是旅游项目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部分项目前期投入出于公益性考虑,更多关注民生工程,然而却忽视了后期运维成本。这些项目往往投资成本高,但利用率低,在内容运营、产品创意和项目迭代方面受到重重限制。例如一些博物馆、文化馆、生态提升项目等,它们不仅面临着存量资产的严重闲置,而且每年还需要政府补贴大量资金。对于一些地方财政而言,这已经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尤其是那些本身财政状况就捉襟见肘甚至陷入严重债务危机的地区。
此外,还有一部分项目建设初期政治属性强,领导色彩浓重,以个人兴趣偏好替代了严谨的专业调研和规划,在旅游开发中塞入一些面子性项目。这类项目建设更加注重形象工程,既没有考虑前期投资成本,也轻视了后期运营的需要。这种投资、建设和运营脱节的问题最终导致低效旅游资产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虚妄,发展泡汤
在政策及市场红利的引导下,文旅投资过快增长,导致大量文旅企业一拥而上、盲目投资。许多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脱离实际,呈现出追风式、雷同化、早过时的特点。这些项目缺乏前期的规划策划,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只是盲目跟风建设。
以 2016 - 2020 年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为例,2016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到 2020 年培育 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此后,2017 年进入全国小镇酝酿建设的巅峰时期,多个省份计划大搞特色小镇。然而,仅仅几年间,这一波特色小镇潮、旅游大项目热已退潮,网上甚至流传出 “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这些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无法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最终只能走向衰落。
六、投资无章,项目夭亡
旅游投资热潮中,大量热钱涌入,但部分项目在开发资金储备并不充足的情况下,没有做好投资分期计划,盲目建设。同时,一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受制于政治任务、领导偏好,增加部分面子工程,导致投资增大,难以为继。特别是在 2018 年资管新政去杠杆之后,项目贷款困难,后续投入难,三年疫情又加重了这个难度,使得许多项目集中暴露出问题。市场的停滞和困境让这些项目陷入绝境,小的项目只能清盘,而大的项目则僵滞在那里,无法继续推进或清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七、政策误撞,开发泡胀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触及保护红线问题不容小觑。这类问题大多出在所聘规划团队不专业,在规划编制阶段就 “越线”,而评审把关又流于形式,最终给投资开发埋下 “地雷”。2023 年 9 月,四川自然资源厅对剑阁县 25 个文旅项目开展督察,发现 7 个已动工项目存在违法违规用地、违规改变用地性质、立项和规划审批手续不全等问题,立即予以叫停和处理。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并非偶发个案,在景区开发、露营地建设、民宿项目等方面都时有发生。一旦项目违反政策规定,不仅前期的投入付诸东流,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巨额罚款,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八、房产伪装,文旅受伤
我国产业地产在发展过程中,文旅地产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企业在文旅康养地产开发中,依旧沿用住宅房地产的开发思维,缺乏对产业发展的专业规划,“借产业地产之名,行房地产之实”。文旅康养地产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它是文旅产业或康养产业和生活功能相结合的综合项目。然而,一些企业只注重房地产开发,忽视了文旅和康养产业的核心内涵,导致项目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最终回到传统地产的粗放开发模式,项目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九、守旧如常,创新无方
在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一些传统的文旅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景区,依然秉持传统门票思维,守正但不创新。2019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自 2018 年国家发改委要求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进行调整后再次强调。2020 年新冠疫情三年以来,全国各地部分景区提出免门票政策,随着门票降价趋势的推进,景区迎来 “后门票经济” 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只守正不创新的旅游景区,门票在景区综合收入和地方旅游综合收入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小,景区收益必然下降。这些景区需要加速调整商业模式,对原有传统商业进行升级,否则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综上所述,旅游项目闲置低效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未来的旅游项目开发中加以避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旅游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