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情绪旅游:山水间编织的心灵栖居
2025-02-17 155 返回列表
640

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情感地理学"Emotional Geographies)揭示:空间并非情绪容器,而是与人的情感持续对话的生命体;而清华大学《文旅疗愈力白皮书》提出"意境疗愈模型",将《园冶》中的"借景生情"转化为可量化的消费场景。东西方智慧在此交汇,催生出文旅产业的哲学级进阶——情绪旅游

1.情绪旅游是什么

我将情绪旅游如此定义:它是一种以情感共鸣为核心的新型文旅形态,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化体验,满足现代人对心理疗愈、自我探索与深层情感联结的需求。它不再局限于“看风景”,而是致力于“造心境”,将自然景观、文化符号与科技手段转化为情感容器,让旅行成为一场唤醒内心秩序的精神仪式。

(1)情绪旅游源起

在人类早期,宗教朝圣之旅便已存在。《圣经》《古兰经》等宗教典籍记载,信徒长途跋涉前往圣地,如基督教徒奔赴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前往麦加,他们借此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寻求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这是基于信仰的情绪驱动旅行。同时,受《周易》“遁卦” 等思想影响,早期人类便有了遁世观念,《诗经》中《陈风・衡门》《卫风・考槃》描绘隐士生活,展现出对遁世的向往。

佛教传入中国后,诸多佛教典籍记录了信徒前往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朝拜的故事,他们期望获福报、消业障,在朝拜中宣泄情绪。秦汉大一统集权制度下,政统对道统的压制,使士人与集权政治产生对立冲突,当矛盾激化,士人便隐居山林,坚守人格与道义,隐逸 “以道抗势” 的文化功能凸显。

道教的《抱朴子》记载道士入山修炼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佛教的《高僧传》记录僧人在偏远寺庙或山林闭关修行,他们追求精神升华与对道、佛理的领悟。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提出 “五运六气” 理论,表明环境对人体健康和情绪有影响,人们会依据季节和自身状况到自然环境调养身心,以达疗愈效果。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兴盛,沿海地区民众前往妈祖庙朝拜,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在方志、游记中有相关记载,人们在其中获得归属感与心灵安宁。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在园林中营造隐居氛围,如《园冶》所述,他们在园林中享受宁静。同时,佛、道修行场所成为重要修行地,文人墨客也常到寺庙借宿修行,如袁宏道《满井游记》描写的寺庙修行生活。此外,明清小说《红楼梦》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舒缓情绪、获得愉悦放松的场景 。

(2)概念孕育
进入 21 世纪,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同时,消费观念开始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费,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旅行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意识到旅行不仅可以放松心情,更是一个自我反思和情感排解的过程,情绪旅游的概念开始孕育
(3)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 Z 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旅游需求,推动了情绪旅游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通过分享旅游中的美好瞬间来获取认同和社交资本,使得情绪旅游成为一种社交和情感共鸣的方式。各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如 “特种兵式旅游”“反向旅游”“Citywalk”“近郊微度假” 等,都体现了情绪旅游的特点。
2.核心特质
(1)情感导向性
以情绪价值为消费核心,通过环境、仪式与互动设计,触发游客的特定情感反应(如治愈、孤独感、怀旧等)。日本箱根的「森林疗愈径」通过苔藓湿度传感器生成压力指数报告,冰岛的「孤独旅行计划」用极光舱的脑波共振技术量化孤独体验,皆是典型案例。
(2)场景叙事力
空间被重新编码为“情感剧本”:无锡拈花湾的禅意客栈用沉香木房卡燃烧速度隐喻时间价值,阿那亚的海边礼堂通过混凝土共振器将潮汐声转化为诗歌和声,让物理空间成为可阅读的情感文本。
(3)神经交互性
结合脑科学原理设计体验闭环。例如梵净山玻璃栈道的次声波装置激发前庭系统眩晕感以强化记忆,苏州博物馆夜游用特定光波频率提升游客的场景记忆留存率。

与传统旅游的本质差异

维度

传统旅游

情绪旅游

消费目标

景观占有(拍照打卡)

情感占有(心灵印记)

空间逻辑

地理坐标集合

情感符号系统(如孤独图腾)

时间价值

行程密度=体验价值

留白时长=疗愈溢价(莫干山「空山电台」的无声音轨设计)

技术介入

工具性辅助(导航/预订)

情感算法(生物电-环境数据实时交互)


3.情绪旅游的意义

文旅业的神经末梢革命

情绪旅游的本质是一场“感官-情感-记忆”的链式重构:

对个人:提供情绪问题的非药物解决方案(如成都杜甫草堂的雨夜剧本游,用湿度感应灯光疗愈城市焦虑);
对产业:开辟情感GDP”新赛道(阿那亚礼堂每平米留白墙面年创收480元衍生消费);
对文明:在科技理性时代重建山水哲学的现代性表达(景德镇陶音工坊将陶土可塑性数据转化为声波诗篇)。
4.Z世代需求图谱:情绪共振的和弦

2025年,1.5亿Z世代将成为文旅消费主力军。QuestMobile数据显示,该群体旅游动机中"寻找情绪出口"占比达67%,呈现三大特征:

治愈系刚需:43%偏爱自然疗愈型目的地,如安吉竹林声波疗愈馆;
社交货币化:沉浸式剧本游订单年增300%,成都"夜游锦江"汉服剧本杀成爆款;
情感仪式感:大理"心邸咖啡"日出求婚策划服务溢价率达200%

这与情绪旅游的"情感锚点理论"深度契合——通过场景记忆点(Memory Anchor)、情感触发点(Emotion Trigger)、价值共鸣点(Value Resonance)三层设计,构建完整的情绪消费闭环。

当山水成为情绪容器,文旅便有了治愈众生的力量。在诗性与商业的平衡木上,情绪旅游正书写着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生意经。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