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旅产业近年面临增速放缓、产品同质化、消费链单一等问题。2024年数据显示,其旅游收入增速仅为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通过政策杠杆激活市场活力。2025年方案以“双超十”目标为牵引,实质是通过目标倒逼改革。
经济逻辑:以万亿收入为标志,推动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通过“文旅+百业”融合(如农业、康养、体育),拓展产业链附加值。
社会逻辑:释放消费潜力,如发放消费券、实施“一票多日制”,直接降低游客成本,刺激二次消费。
文化逻辑:强化“秀甲天下”品牌,通过“跟着文物游广西”“唱着山歌游广西”等活动,将文化IP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产品逻辑:以“四季畅游”为核心,按季度划分主题:春游歌海、夏享山水、秋趣乡村、冬暖康养,推出800余项活动及线路,覆盖节庆、赛事、演艺等多场景。
现状数据:2024年广西接待游客约8亿人次,旅游收入约8500亿元,增速较“十四五”初期下降2.1个百分点。
政策目标:2025年实现游客人次超8.8亿、收入破万亿,增速均超10%。若目标达成,广西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将提升至12%,成为支柱型产业。
业态创新:开发低空游览、“窝囊漂”漂流等新兴项目,培育夜间经济(如“夜景、夜食、夜娱”全链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5天以上。
客群拓展:通过“广西人游广西”“互换冬天”等精准营销,预计拉动本地客源增长15%,入境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服务升级:优化“一键游广西”智慧平台,提升境外支付便利度,目标将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5%。
4.激励机制: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共振
广西方案不仅是收官之年的冲刺举措,更通过三方面为长远发展铺路:
模式创新:以“四季主题+全产业链融合”打造全季运营模式,突破传统旅游的季节性限制,为“十五五”期间可持续增长提供模板。
数据沉淀:通过游客行为数据(如OTA平台旗舰馆、旅拍大赛UGC内容)积累,为精准营销和产品迭代提供依据,助力数字化旅游强国建设。
政策协同:以“奖补+监管”组合拳(如现象级项目奖励、市场秩序整顿),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生态,形成可复制的政策工具箱。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民族文化资源,但中小景区普遍存在“散、小、弱”问题。借鉴广西经验,可从以下维度突破:
打造特色主题线路:借鉴广西“四季畅游”模式,按季节设计“黔地秘境·春探苗寨”“夏凉溶洞·避暑贵州”“秋收梯田·非遗体验”“冬暖温泉·民俗年味”等线路,整合中小景区资源。
跨区联动:联合邻近省份推出“云贵喀斯特走廊”“苗侗风情环线”,共享客源与营销资源。
2. 精准营销:以“小切口”撬动“大流量”
本地化激活:效仿“广西人游广西”,推出“贵州人半价游”“周末高铁票补贴”,激发周边游潜力。
UGC驱动:举办“最黔行”旅拍大赛,鼓励游客创作短视频,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给予门票分成或现金奖励,形成“以客引客”传播链。
智慧服务:搭建省级中小景区联盟平台,实现“一码通”预约、导览、支付,减少人力成本。
服务标准化:制定《贵州中小景区服务规范》,重点培训多语种讲解、应急响应等能力,提升游客安全感。
专项补贴:对年接待量低于50万人次的中小景区,按游客增量给予每万人2万元奖励,鼓励创新业态。
资源置换:与周边民宿、餐饮企业合作推出“景区+住宿+交通”联票,政府提供税收减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