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旅居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5-08-14
28
返回列表
当 “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再新鲜,一种更具深度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与世界相处的姿态 —— 旅居。它早已超越了传统旅游 “打卡式” 的匆忙,也打破了 “到此一游” 的浅层体验,成为一场人与异地环境、文化、社群的深度融合。在这片蓬勃生长的业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动的人群,更是一群人对理想生活的重新定义与实践。
01.
从 “过客” 到 “归人”:旅居者的需求革命
传统旅游中,人们是目的地的 “过客”,行程被景点、酒店、交通切割成碎片,短暂的停留里,感官被密集的信息轰炸,却很难触摸到一个地方的肌理。而旅居者,则渴望成为 “归人”,他们带着生活的行囊,在异地重构日常 —— 清晨去巷口的早市买把新鲜蔬菜,傍晚在社区公园和当地人闲聊家常,周末跟着渔民出海打渔,或是在山间茶室消磨一个下午。这种 “把他乡过成故乡” 的诉求,背后是现代人对 “慢生活” 的集体向往,更是对 “生活在别处” 的深层实践。
旅居者的需求,早已突破了 “住得舒服、玩得开心” 的基础层面,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体系。从功能上看,康养避寒是许多人的首要考量。北方老人冬季奔赴海南、云南,在温暖的阳光下舒展筋骨;南方年轻人夏季躲进东北、西北的山林,在 22℃的凉爽里逃离酷暑。但仅仅满足身体的舒适还远远不够,精神层面的需求正变得愈发突出。艺术家们奔赴大理、阳朔,在山水间寻找创作灵感;历史爱好者扎根西安、平遥,在古城的街巷里打捞时光的碎片;数字游民聚集在厦门、成都,一边连接着全球的工作,一边感受着在地的烟火气。这些需求的叠加,让旅居目的地不再是单一的 “景点集合体”,而是一个能够承载完整生活形态的 “生态系统”。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 至 40 岁群体已占据旅居市场 60% 的份额,80 后、90 后以超过 70% 的占比成为出行主力。这一数据颠覆了人们对旅居 “只是老年人专利” 的刻板印象。年轻群体的涌入,为旅居注入了新的活力 —— 他们不再满足于 “养老式” 的慢节奏,而是追求 “工作 + 生活 + 体验” 的多元平衡。他们可能在云南的村寨里远程办公,在广西的梯田边学习摄影,在海南的海边参与冲浪课程,这种 “边旅居边成长” 的模式,让旅居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
02.
地理馈赠:大自然的旅居剧本
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旅居产业最丰厚的家底。南北跨度 5500 公里,让冬季的海南繁花似锦时,东北的雪乡正上演着童话;东西横跨 5200 公里,使东部沿海的潮起潮落与西部高原的星空云海,成为同一时空里的不同诗篇。这种独特的地理格局,为 “候鸟型” 旅居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南方的云南,是旅居者心中的 “理想国”。昆明的 “四季如春”,大理的 “风花雪月”,丽江的 “柔软时光”,西双版纳的 “热带风情”,不同的气候与景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偏好。在这里,你可以在古城的客栈里住上一个月,每天在苍山洱海间散步,也可以深入怒江的村寨,体验
傈僳族
的刀杆节,感受最本真的民族文化。海南则凭借其独特的热带气候,成为冬季旅居的 “黄金目的地”。三亚的海滩上,有年轻人追逐海浪的身影;文昌的老街里,有老人坐在骑楼下喝茶看报;琼海的田园间,有家庭旅居者采摘莲雾的欢笑。这里的旅居,是阳光、沙滩与烟火气的融合。
北方的旅居,则在夏季绽放光彩。东北的长白山,林海茫茫,平均气温 22℃,是避暑的天堂。旅居者可以住在山脚下的民宿,清晨去森林里采蘑菇,午后在天池边发呆,傍晚听当地人讲 “人参娃娃” 的传说。西北的青海湖,七月油菜花盛开,金黄的花海与湛蓝的湖水相映,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他们在这里搭起帐篷,住上半个月,看日出日落,观星河璀璨,感受天地的辽阔。
沿海地区对内陆居民的吸引力,更是不言而喻。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让内陆人第一次体会到 “推开窗就是大海” 的浪漫;厦门的鼓浪屿,琴声与海浪交织,成为文艺青年旅居的 “打卡地”;珠海的海岛,静谧而原始,适合想要逃离喧嚣的人们小住一段。这些沿海城市,用海洋的包容与开放,为旅居者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可能。
地形的多样性,更让旅居有了更多层次。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成为日常;黄山的奇松怪石,吸引着画家们住下来写生;张家界的玻璃栈道与空中田园,满足了探险爱好者的好奇心。每一种地形,都是大自然写好的旅居剧本,等待着人们去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
02.
政策护航:让旅居从 “向往” 到 “可行”
旅居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创新举措,从顶层设计上为旅居者搭建 “安心桥”,让 “诗意的栖居” 从理想照进现实。
云南的《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无疑为旅居产业树立了标杆。计划到 2027 年培育 3000 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引培一批旅居龙头企业,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目标,更是质量上的承诺。在政策的推动下,云南的乡村旅居不再是 “简陋的农家乐”,而是融入了在地文化、生态保护、社区参与的综合体。比如大理的双廊古镇,通过统一规划,保留了白族民居的特色,同时引入了精品民宿、艺术工坊、非遗体验馆,让旅居者既能住得舒适,又能深度体验白族文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句口号的背后,是政策对旅居品质的坚守。
海南针对 60 岁以上人群推出的银发旅游产品,精准抓住了老年旅居者的需求。“冬南夏北” 的旅居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可以像候鸟一样,冬季在海南享受温暖,夏季去北方避暑,实现 “四季如春” 的生活。为了支撑这一模式,海南正在完善适老化设施 —— 民宿里加装扶手,景区里设置无障碍通道,社区里配备医疗站点,让老年旅居者住得安心、玩得放心。这种 “量身定制” 的政策,让银发旅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广西则围绕旅居养老、康养旅游,打出了一套 “组合拳”。建设改造适老定居型养老社区,支持旅居养老服务综合体,这些举措让旅居从 “短期停留” 向 “长期居住” 延伸。在桂林的阳朔,一些旅居养老社区不仅配备了专业的护理人员,还开设了书法班、太极课、中医理疗等服务,让老人们在旅居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双重滋养。同时,广西还利用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组织旅居者参与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活动,让康养与文化体验完美结合。
这些政策的创新,不仅为旅居者提供了便利,更引导着旅居产业向规范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它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旅居者的前行之路,也让更多人相信:在远方,真的有一处可以安放生活的地方。
03.
配套筑基:让旅居生活 “落地生根”
旅居的核心是 “生活”,而生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吃、住、行、游、购、娱,这些看似平常的要素,在旅居场景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 它们不仅要满足基本需求,更要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态,成为连接旅居者与目的地的纽带。
“住” 是旅居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品质的环节。与传统酒店不同,旅居者更青睐有温度的民宿、有特色的公寓或能移动的房车。在云南的沙溪古镇,民宿主人会带着住客去山上采野茶,晚上围炉煮茶聊天;在海南的文昌,公寓式民宿配备了厨房,方便旅居者自己买菜做饭,体验 “当地住户” 的生活;在青海的环湖人家里,房车营地不仅提供水电补给,还能让旅居者与牧民同吃同住,感受草原生活。这些住宿空间,早已超越了 “睡觉的地方” 的定义,成为旅居者融入当地的第一扇窗口。
“吃” 的体验,关乎旅居者对一个地方的味觉记忆。旅居目的地的餐饮,不应是千篇一律的 “网红餐厅”,而应是能尝到 “在地味道” 的地方。在广西的柳州,旅居者可以跟着当地人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螺蛳,学着做一碗地道的螺蛳粉;在东北的延吉,街头的冷面、石锅拌饭、打糕,让旅居者在味蕾上感受朝鲜族的风情;在福建的泉州,古早味的面线糊、土笋冻、润饼,承载着千年古城的烟火气。配套的餐饮设施,需要保留这种 “原生味道”,同时兼顾不同旅居者的口味需求,让 “吃得好” 成为旅居的一大乐事。
“行” 的便利,决定了旅居者探索目的地的深度。与传统旅游依赖旅游大巴不同,旅居更需要灵活的交通方式。在云南的大理,共享电动车让旅居者可以轻松环游洱海;在海南的三亚,租车自驾成为主流,方便人们随时去海边、去渔村;在浙江的乌镇,水上巴士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体验 “小桥流水人家” 的方式。此外,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也至关重要,比如连接各个乡镇的班车、景区之间的直通车,让旅居者可以 “说走就走”,去发现那些藏在深闺的美景。
“游购娱” 的丰富性,则决定了旅居生活的精彩程度。旅居者不再满足于 “逛景点”,而是渴望参与更有深度的体验活动。在陕西的西安,旅居者可以报名参加 “城墙研学”,跟着专家了解古城的历史;在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住客可以跟着苗家人学银饰制作、跳芦笙舞;在江苏的苏州,评弹茶馆、昆曲表演、苏绣体验,让旅居者沉浸式感受江南文化。购物方面,当地的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既是旅居者的伴手礼,也是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娱乐设施则需要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既有适合年轻人的咖啡馆、Livehouse,也有适合老年人的棋牌室、广场舞广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些配套设施的完善,不是简单的 “堆砌”,而是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旅居者在异地也能感受到 “家” 的便利与温暖,真正实现 “住得下、吃得好、玩得尽兴、消费得起”。
04.
无界旅居:打破年龄与阶层的藩篱
旅居产业的未来,在于打破 “圈层” 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参与其中。过去,人们总以为旅居是老年人的 “专利”,或是高收入群体的 “特权”,但如今,这种观念正在被彻底颠覆。
年轻群体的涌入,让旅居呈现出 “多元共生” 的态势。90 后数字游民带着电脑,在大理的咖啡馆里工作,下午去爬苍山,晚上参加篝火晚会;00 后大学生利用假期,在阳朔的民宿做义工,一边体验生活,一边赚取住宿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在海南的渔村住上一个月,让孩子跟着渔民学撒网,在沙滩上认识贝壳。这些年轻的旅居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 “旅居” 的含义 —— 它可以是低成本的体验,也可以是边工作边生活的尝试,关键在于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的勇气。
老年旅居者则展现出 “活力养老” 的新趋势。他们不再满足于 “静养”,而是追求 “动起来” 的生活。60 岁的阿姨们在云南的广场上跳民族舞,70 岁的叔叔们在青海湖骑行,80 岁的老人跟着旅行团去新疆看胡杨林。他们用行动证明,年龄不是旅居的障碍,反而积累的人生阅历,让他们更懂得欣赏不同地方的美。针对这一群体,旅居目的地需要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 比如慢节奏的体验活动、便捷的医疗保障、适老化的设施等,让他们的旅居生活安全而精彩。
不同收入阶层的旅居需求,也在推动着产品的多元化。高端旅居者可以选择私人定制的行程,住精品民宿,享专属服务;中等收入群体可以选择长租公寓,自己安排生活,体验当地的市井烟火;预算有限的年轻人,则可以通过义工换宿、房车露营等方式,低成本实现旅居梦想。这种 “多层次、全覆盖” 的产品体系,让旅居不再是 “奢侈品”,而是一种人人可以触及的生活方式。
05.
向心生长:旅居产业的高质量之路
旅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终究要回归到 “人” 的需求。每个人心中的 “诗和远方” 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旅居目的地既要坚守自身的特色,又要不断创新,在满足需求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是旅居产业的生命线。云南的丽江曾因过度商业化而失去原有的韵味,后来通过限制游客数量、恢复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原住民参与经营等方式,重新找回了 “柔软时光” 的感觉。这告诉我们,旅居目的地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生态与文化,只有守护好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遗产,才能让旅居的魅力持久。
文化的深度挖掘,是旅居的灵魂所在。广西的崇左,不仅有秀美的山水,更有壮族的 “歌圩” 文化。当地通过组织旅居者参与 “歌圩” 活动,学唱山歌、制作绣球,让游客从 “看山水” 变成 “懂文化”。这种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远比走马观花更有吸引力,也让旅居目的地有了独特的辨识度。
科技的赋能,让旅居更加便捷。智慧民宿系统可以让旅居者在线办理入住、预约服务;VR 技术可以让人们提前 “云体验” 旅居环境;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了解旅居者的需求,为他们推荐个性化的行程。科技的介入,不是为了让旅居变得 “冰冷”,而是为了减少繁琐的流程,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社群的构建,让旅居不再孤单。许多旅居目的地会组织 “旅居者沙龙”,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社区会成立 “兴趣小组”,读书、摄影、徒步,让旅居者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社群的温暖,让异地他乡有了 “家” 的感觉,也让旅居从 “一个人的旅行” 变成 “一群人的生活”。
从地理的馈赠到政策的护航,从配套的完善到人群的多元,旅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它不仅关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更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旅居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当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在发展中守住自己的特色,旅居就不再只是一种业态,而是一种连接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的生活哲学 —— 在流动中沉淀,在停留中生长,这或许就是旅居最动人的意义。
上一篇:
非遗旅游发展思考
下一篇:
加油变加游,交旅融合发展思考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