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优化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供给的发展思考
2025-08-28
14
返回列表
摘要:本文围绕优化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供给展开深入思考,强调文旅融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客观规律,弘扬主旋律。通过坚持惠民、便民、富民原则,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时制宜发展,以及守护意识形态安全、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等举措,提升文旅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与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是当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文旅市场的不断发展,文旅服务和产品供给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优化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供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旅融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01
(一)惠民原则:丰富文旅服务和产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旅融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各地应充分依据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景点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例如,建设历史文化街区,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发展现代农业庄园,使游客既能体验田园风光,又能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同时,要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如广场文化活动、非遗展演、戏曲表演、民俗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提升地方旅游的魅力。比如山西沿黄非遗走廊通过黄河号子、剪纸技艺的体验转化,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同时也让游客深入了解了黄河文化的魅力。
(二)便民原则: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文旅服务质量的关键。在打造都市文旅空间方面,要积极拓展 “道路 +”“公园 +”“生活圈 +” 模式,建设 “艺术商圈”“城市书房”“邻里空间” 等,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便捷的休闲娱乐场所。推动演艺新空间、展陈新空间、公共休憩空间的发展,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文化和旅游的乐趣。
在乡村文旅空间打造方面,围绕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等板块,建设蔬果采摘、自驾露营、康养度假等园区。同时,要全面提升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既要注重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如大型景区的建设和改造,也要关注 “小而美” 的民生项目,如乡村旅游道路的修缮、旅游厕所的建设等,切实为百姓提供便利。
(三)富民原则:丰富文旅业态
文旅融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通过政府引导、联动互通、产品融合等策略,推动文旅新业态的形成。例如,贵州 “村 BA”“村超” 文体旅模式以苗族芦笙舞、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为内核,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消费的增长,实现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耦合。
要延伸文旅价值链和产业链,推动旅游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电商、旅游文创等产业,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要始终以文旅融合富民惠民,提高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赋能乡村振兴。以文旅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文旅融合要尊重客观规律
02
(一)因地制宜:结合客观环境,增强原真性
文旅融合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考量原生态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当地水文、气候、地貌等多种因素,提供更能贴近自然、契合人文的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例如,在山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徒步旅行等项目,让游客能够亲近大自然,感受山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魅力;在水乡可以开发水上旅游、古镇观光等产品,展现水乡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
地方产业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面。各地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积极探索 “文旅 + 产业” 的新路径。比如,在康养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发展康养旅游,将健康养生与旅游度假相结合;在农产品丰富的地区,可以开发农产品采摘、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让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更加多元化。
(二)因景制宜:凸显景观特色,增强生动性
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耕本土文化,依托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打造特色风景名片。例如,西安的兵马俑、杭州的西湖等,都是凭借独特的景观特色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通过深入挖掘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景观有机结合,加快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
为避免同质化、实现协同发展,还要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地方旅游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合作、联合营销等方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例如,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通过 “非遗 + 旅拍” 模式,使非遗消费占比提升至 28%,不仅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因时制宜:顺应时代趋势,增强时代性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蓄力和赋能,文旅产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文旅融合要因时而动,及时发展数字文旅、智慧文旅、科技文旅。例如,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有效提升传统景区的吸引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全域投影技术,使游客停留时长提升 40%,就是科技赋能文旅的成功案例。
还要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注重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梳理地方文化成果,丰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素材来源。通过创新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的供给方式,使之成为实现文旅融合科技化、智能化、地域化的重要内容。比如,开发数字化的文化遗产展示平台,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要弘扬主旋律
03
(一)守护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导向性
文化兼具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文旅融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文旅融合中,尤其是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文旅产品和文旅服务,讲清楚近代以来中国的苦难与辉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例如,在红色旅游景区,可以通过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同时,要加强对文旅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他们能够准确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正能量
要积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加工,从历史遗址遗迹、建筑和街区、历史人物当中探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旅融合的建设和宣传中。
比如,在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讲解词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文旅融合要承继中国向上向善向美的优良传统,倡导健康文旅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通过打造风朗气清的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三)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感召力
在文旅融合中,要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文旅规划的引导作用。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例如,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让它们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要积极将体现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具体的旅游线路、景区景点和旅游公共服务中。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创新融合业态、塑造特色 IP 等方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体验质量。比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优化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供给提供坚实基础。
结论
04
优化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供给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惠民、便民、富民原则,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加丰富、便捷、优质的文旅服务和产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文旅产业,能够增强文旅服务和产品的原真性、生动性和时代性,提升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弘扬主旋律,守护意识形态安全,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则能够为文旅融合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全面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不断优化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
从东湖躺椅走红,聊聊景区躺椅设计那些事儿
下一篇:
鲁迅夹烟墙遭投诉事件思考:景区如何守好文化自信的根基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