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影视 + 旅游融合发展思考
2025-10-10
27
返回列表
2025 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内外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也为四川、河南等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部影片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巧妙地融合了四川方言、三星堆青铜器等元素,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随着影视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影视 + 旅游” 的融合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从 “资源依赖” 向 “内容驱动” 转型,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旅新生态。本文将围绕影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意义、问题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旅游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影视 + 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影视 IP 带动旅游目的地热度提升
在当今影视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一部热门影视剧的播出往往能够迅速带火一个旅游目的地。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让四川、河南等地的相关景点受到了更多游客的关注。剧中展现的独特文化元素和场景,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实地探寻,感受电影中的文化氛围。
此外,像《
我的阿勒泰
》播出后,阿勒泰全地区接待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同比增长 42.05%,实现旅游收入 20.45 亿元,同比增长 77.98%。《狂飙》让广东江门的热度居高不下,成为了游客们新的打卡胜地。这些现象都表明,影视 IP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能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显著的流量红利。
(二)“影视 + 旅游” 模式下的产品创新
“影视 + 旅游” 模式促使各地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以西安为例,其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为蓝本打造了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街区,定位 “全唐” 消费场景,营造了可沉浸、可体验的唐文化生活空间。街区内不仅有还原剧中的场景,还开设了 “唐食”、换装推理等多业态消费场景,让游客能够从 “观景” 转变为 “入戏”,深度体验唐代的文化风情。
还有以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为蓝本打造的国潮沉浸剧场《唐朝诡事录・西行》,通过 VR 技术,实现了游客与剧中人物的互动,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这些创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影视 + 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弘扬
影视剧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对传统故事进行现代化重构,从而在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赋予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文化标识。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主角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内核为主线,将三星堆青铜器等元素巧妙融合,为文化符号注入了地域特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四川、河南等地的传统文化。
通过影视与旅游的融合,优质的影视作品能够通过视觉效果传播传统文化,而线下旅游地的实地体验又能够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游客在参观影视取景地和参与相关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从经济维度来看,“影视 + 旅游” 跨界融合是提升文旅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部热门影视剧的播出,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如《泰囧》热映后,泰国的旅游收入大幅增长,许多中国游客因为电影而选择前往泰国旅游。
同时,“影视 + 旅游” 模式也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的升级步伐。传统旅游模式多以自然风光为核心资源,游客消费结构相对单一。而 “影视 + 旅游” 模式在保留自然风光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影视 IP 资源,对旅游场景进行二次加工,实现了从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向深度体验模式的转化,促进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效应与品牌塑造
“影视 + 旅游” 融合发展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独特的城市或地区品牌形象。例如,新西兰政府将《指环王》三部曲作为国家旅游营销核心 IP,推出 “百分百纯净新西兰” 品牌,把电影 IP 与国家旅游形象深度绑定,使新西兰从 “遥远岛国” 成为了 “中土世界” 的代名词。
在国内,西安以《长安十二时辰》为 IP 打造的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增强了市民和游客对唐文化的认同感,也提升了西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种品牌塑造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还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影视 + 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IP 时效性问题
部分热门 IP 时效性较短,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随着影视市场的不断更新换代,新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观众的注意力也容易被新的 IP 所吸引。如果旅游目的地仅仅依靠某一个热门影视 IP 来吸引游客,而不能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和创新,就很难保持长期的竞争力,影响文旅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
当前,“影视 + 旅游” 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深度的文化挖掘。许多地方在开发影视旅游产品时,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些热门影视剧中的场景和元素,而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导致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例如,一些影视主题公园或景区,只是设置了一些与电影相关的拍照打卡点,没有为游客提供更多具有深度和互动性的体验项目,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三)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
在 “影视 + 旅游” 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影视旅游资源,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例如,一些影视剧在拍摄过程中,为了搭建拍摄场景,对自然景观和历史建筑造成了损坏。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也可能会给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影响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五、影视 + 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长效运营机制
要借助 IP 热度,构建 “影视 + 旅游” 长效运营机制,保证长期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地方政府和文旅企业应深入挖掘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拍摄纪录片、优质短片等方式演绎文化故事,形成系列化的内容输出。例如,可以围绕《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三星堆文化、四川方言等元素,制作相关的文化纪录片或短视频,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游客的兴趣。
同时,要制定长期的文旅内容规划,在传统节日、旅游旺季等重要节点,定制结合热门 IP 的特别节目。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举办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哪吒主题的庙会、民俗表演等,吸引游客前来参与。此外,还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旅品牌,通过多平台推送,实现内容的广泛覆盖,并根据不同媒体特征及用户偏好,制定差异化的内容分发策略,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推动 “影视 + 旅游” 从短期流量驱动向长期价值驱动转型。
(二)深度挖掘本地文化
深度挖掘本地文化是优化旅游体验感的关键。各地应梳理当地的历史遗迹、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及精神内核,塑造差异化的文化标识。以大理为例,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将自然意象与地域文化展现给观众,赋予了大理 “精神疗愈” 的功能,使大理从 “风景打卡地” 成功升级为 “精神栖息地”。
在推动 “影视 + 旅游” 过程中,要以 “体验重构” 为重点,开发实操性较强的体验项目。比如可以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取景地,开发三星堆青铜器制作体验、四川方言学习等项目,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提高游客的互动率和参与度。
(三)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推动 “影视 + 旅游” 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地应积极将 VR、AR、XR 等前沿数字技术应用于 “影视 + 旅游” 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例如,除了现有的一些 VR 体验项目外,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影视剧中的场景进行更加逼真的还原,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优化旅游服务流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例如,通过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景区的景点信息和游览路线;通过线上预订和支付系统,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门票和体验项目,提升旅游体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四)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构建 “影视 + 景区 + 社区” 共建共享的旅游服务模式是 “影视 + 旅游” 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充当决策者,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为影视剧拍摄及景区开发提供保障。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 “影视 + 旅游” 项目的开发。
企业依托专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将影视 IP 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场景,吸引各地游客。企业可以与影视制作方合作,获取影视 IP 的授权,开发相关的旅游纪念品、主题酒店等产品。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社区居民是特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可为游客提供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社区居民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当地的文化生活。因此,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良好互动。
六、结论
“影视 + 旅游” 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还能够推动文旅产业从 “资源依赖” 向 “内容驱动” 转型。
然而,在 “影视 + 旅游” 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 IP 时效性短、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保护与开发平衡难等问题。为了实现 “影视 + 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长效运营机制,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完善 “影视 + 旅游” 融合发展模式,一定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的双赢。作为旅游规划自媒体创作者,我们也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 “影视 + 旅游” 的优秀案例和经验,为推动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
红色资源融入旅游思政教育发展思考
下一篇:
景区文创雪糕发展之路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