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13985597713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分支机构
企业文化
主要业务
团队风采
专家智库
在线地图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行业动态
考察调研
成果展示
旅游规划
水利风景区
风景园林
康养产业
A级景区创建
国土空间/城乡规划
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
室内设计
工资咨询
视频制作
品牌设计
营销推广
景区运营
业务培训
景区运营
战略咨询
制度建设
标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
导游词编写
景区主题歌创作
大观书院
学术交流
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策标准
相关政策
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
文旅前沿
洞见文旅
文旅前沿
>
行业动态
>
考察调研
>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
>>
洞见文旅
>>
文旅前沿
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发展思考
2025-10-28
1
返回列表
2025 年 10 月,联合国旅游组织揭晓了年度 “最佳旅游乡村” 名单。浙江省荻港村、江苏省东罗村、贵州省黄岗村和四川省基卡依村成功入选,让中国入选总数攀升至 19 个,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世界对中国乡村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的认可,更彰显了中国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创造性融合的实践智慧。
一、全球议程与中国战略的同频共振
联合国旅游组织于 2021 年发起 “最佳旅游乡村” 评选,
旨在通过旅游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表彰在培育农村地区、保护景观与文化多样性、传承当地价值观等方面的领先村庄
。
其评选标准涵盖九大领域近百个小项,核心围绕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生态可持续性、旅游价值链整合等关键维度,构建了一套立体式的乡村发展评价体系。
这一全球议程与中国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天然契合。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明确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更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落到实处。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则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
中国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的成功,本质上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乡村土壤上的本土化实践。这些村庄既严格对标国际评选标准,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又深深扎根中国国情,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等国家目标紧密结合。例如,湖南十八洞村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了从贫困苗寨到 “最佳旅游乡村” 的蝶变,村民人均年收入从 2013 年的 1668 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23500 元,生动诠释了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
这种同频共振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治理、以本土实践回应全球议题的必然结果。联合国旅游组织将 2025 年颁奖仪式首度放在中国,正是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标杆意义的认可,也让中国乡村成为世界观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中国 “最佳旅游乡村” 的实践密码
19 个入选乡村覆盖 14 个省(区、市),从烟雨江南到多彩西南,从高原藏寨到平原村落,地貌形态多样,发展模式各异,但都蕴含着相通的成功密码,即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治理为要,实现了多重价值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优先:守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底色
“最佳旅游乡村” 的评选中,生态可持续性是核心考核指标之一,而中国乡村的实践则将 “保护优先” 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些村庄普遍坚守生态底线,避免盲目开发,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贵州黄岗村拥有 85% 的森林覆盖率,2300 亩梯田沿山铺展,双溪过村、古井串寨,完整保留了侗族先民 “依山傍水而居、顺天应时耕作” 的生存智慧。村庄严格限制建筑密度和游客承载量,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守护着香禾糯等传统作物的生长环境,也让这片绿水青山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2024 年,黄岗村接待游客 3.68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1664.1 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川基卡依村紧邻世界自然遗产 “大熊猫栖息地” 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村庄依托高原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等业态,同时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村民自发参与巡山护林、野生动物保护,让 “云端藏寨” 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旅游优势。
江南水乡的荻港村则以桑基鱼塘系统诠释了生态循环的智慧。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构建了 “桑养蚕、蚕结茧、茧缫丝、丝织绸、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的良性循环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 “良性循环典范”。村庄围绕这一生态奇观,开发了农事体验、科普研学等项目,让游客在感受江南水乡美景的同时,领略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从黄岗村的森林梯田到基卡依村的高原生态,从荻港村的桑基鱼塘到浙江余村的 “两山” 实践,这些村庄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最大财富、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守住生态底线,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铸魂:激活乡土文明的当代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 “最佳旅游乡村” 的另一核心评价维度,中国乡村的成功在于不只是简单保护文化遗产,更注重挖掘其当代价值,实现活态传承。19 个入选乡村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通过创新转化,让传统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
黄岗村是一座有着 800 余年历史的侗族古村落,374 栋榫卯结构吊脚楼沿山铺展,5 座鼓楼如星辰散落,侗族大歌、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代代相传。村庄没有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游客可以参与香禾糯收割、跟随村民学习蜡染技艺、在鼓楼聆听侗族大歌,感受原生态的侗寨生活。这种活态传承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更让村民在文化传播中获得自豪感和收入,5 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 3200 元跃至 18000 元。
四川基卡依村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地区,22 座古碉楼与藏式民居凝结着多民族智慧。村庄开创 “古碉 + 民宿” 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出沉浸式文旅剧目,将嘉绒藏族文化、东女文化转化为非遗工坊体验、文创市集、民俗展演等产品,既保留了原生态风情,又满足了现代游客的体验需求。同时,村里建设了多语言标识系统,让民族文化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走向世界。
江苏东罗村位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范围内,完整保留明初移民聚落格局和垛田传统耕作技艺。为留住乡愁记忆,村庄建起 “东罗秋实” 乡村发展展览馆,陈列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农耕工具、生活实物和文字记载,生动展现乡村变迁脉络。同时,村庄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游客可以体验垛田插秧、捕鱼捞虾等农事活动,品尝大米、龙香芋、大青虾等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让农耕文明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 IP。
从云南阿者科村的哈尼梯田文化到
安徽西递村
的徽派建筑文化,从山东烟墩角村的大天鹅保护文化到福建官洋村的畲族文化,这些村庄证明:乡土文化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融合:构建富民强村的经济体系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经济,而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产业体系之上。中国 “最佳旅游乡村” 的共同特征的是,以旅游为纽带,推动农业、文化、康养、研学等多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业态、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让旅游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荻港村的产业融合实践极具代表性。作为拥有 2500 余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基于此,荻港村构建了 “文化体验 + 农事休闲 + 美食住宿 + 研学旅游” 的多元业态:60% 以上的家庭从事旅游行业,经营民宿、农家乐、文创店等;开发了桑基鱼塘研学、大运河游船、蚕桑丝织体验等特色项目;2024 年吸引了来自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旅游收入达 1.06 亿元。
东罗村则通过 “政府引导 + 企业运营 + 村民参与” 的模式,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村庄引入市场专业团队,打造 “碧水东罗” 主题 IP,开发了 “耘朵” 民宿、“几木” 咖啡、“八十八仓” 等特色项目。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共同参与旅游项目开发、运营和服务,共享发展红利。2024 年,东罗村全年实现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 285 万元,增长 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066 元,增长 8.1%,实现了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安徽小岗村则走出了 “红色旅游 + 乡村休闲” 的特色路径。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以 “大包干” 精神为核心,打造了农村改革纪念馆、当年农家等红色旅游景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开发了采摘体验、田园观光等项目,让游客在感受改革精神的同时,体验乡村田园生活。红色文化与绿色农业的融合,让小岗村成为兼具教育意义和休闲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村庄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观光游览,而应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让游客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住,同时让村民能够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 “旅游富民” 的根本目标。
(四)多元共治:筑牢和谐发展的治理根基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治理体系。中国 “最佳旅游乡村” 普遍建立了政府、企业、村民、游客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形成了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政府层面,各地政府普遍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作用。例如,丹巴县对基卡依村给予 “政策 + 项目 + 创新” 驱动,推进精品民宿集群建设和沉浸式康养业态发展,完善观景平台、多语言标识等基础设施;江苏省则通过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动东罗村等乡村纳入全省旅游发展大局,给予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在企业层面,专业的市场主体带来了先进的运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东罗村引入专业团队进行整体运营,打造主题 IP、开发特色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升了旅游发展的专业化水平;荻港村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村内资源,实现了旅游项目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村民的主体地位在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村庄普遍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土地入股、房屋出租、参与经营、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让村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同时,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治理,成立村民理事会、旅游协会等组织,参与旅游项目规划、服务质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例如,黄岗村村民自发组建了非遗传承队、导游服务队,既保障了旅游服务质量,又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有机统一,既保证了旅游发展的方向不偏离可持续发展轨道,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村民积极性,为乡村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共性挑战
尽管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来看,依然面临着一些共性挑战,这些问题也是未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关键。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特色优势不突出
当前,不少乡村在发展旅游时盲目跟风,缺乏对自身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精准定位,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无论是千篇一律的民宿、农家乐,还是大同小异的观光项目,都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相比之下,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如何引导更多乡村挖掘自身特色,避免 “千村一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难度大
部分乡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过度建设、游客超载、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风貌。虽然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了示范,但对于更多普通乡村而言,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守住生态底线,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游客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考验着乡村的治理能力。
(三)产业层次偏低,价值链延伸不足
多数乡村旅游仍停留在观光、采摘、餐饮等初级业态,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相比之下,荻港村、东罗村等 “最佳旅游乡村” 已经实现了多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完整的价值链。但对于更多乡村而言,由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难以有效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四)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的专业人才,但当前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留守村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尽管部分 “最佳旅游乡村” 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不少乡村旅游服务不规范、体验感不佳。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村民获得感不强
部分乡村在旅游开发中,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村民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不强,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真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如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让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最佳旅游乡村” 经验的可复制推广路径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的实践不是不可复制的偶然,而是蕴含着可借鉴、可推广的发展规律。推动这些经验的落地生根,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从资源挖掘、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治理优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一)精准定位:挖掘本土特色,打造差异化 IP
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关键在于精准挖掘和有效转化。借鉴 “最佳旅游乡村” 的经验,首先要开展全面的资源普查,梳理生态、文化、农业等各类资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打造差异化的旅游 IP: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可发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可聚焦非遗传承、民俗体验;农业基础好的乡村可打造农事研学、田园休闲等特色产品。例如,借鉴阿者科村的梯田文化 IP、桃坪村的碉楼建筑 IP,让每个乡村都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二)生态筑基:坚持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复制 “最佳旅游乡村” 的生态发展经验,核心是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划定开发边界和游客承载量,避免过度开发;二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系统,推广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三是要倡导绿色旅游方式,引导游客文明旅游、低碳出行;四是要将生态保护与村民利益挂钩,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获得收益,激发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三)产业升级:推动多业融合,延伸价值链
借鉴荻港村、东罗村的产业融合经验,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业态向多元融合业态转型。一是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旅游体验有机结合,开发研学旅游、文化体验、农事休闲等产品;二是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创产品开发、乡村电商等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创新业态模式,发展乡村民宿、康养度假、乡村露营、共享办公等新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四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治理优化:构建多元共治,完善利益机制
复制 “最佳旅游乡村” 的治理经验,关键在于构建政府、企业、村民、游客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一是要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要引入专业的市场主体,提升旅游运营的专业化水平;三是要保障村民的主体地位,建立 “村民入股 + 务工就业 + 收益分红” 的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深度参与旅游发展;四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人才培育:内外并举,强化智力支撑
破解乡村旅游人才短缺问题,需要采取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的方式。一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旅游;二是要与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经营管理、服务技能、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本土村民的专业素养;三是要借鉴基卡依村、圣约翰小镇的经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五、国际借鉴与中国经验的全球意义
在全球乡村旅游发展浪潮中,中国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的实践不仅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样本,也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国际上其他 “最佳旅游乡村” 的发展经验,也为中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印尼乌基尔萨里村凭借手绘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工匠组织和艺术协会,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推广蜡染工艺,举办文化游行、蜡染节等活动,让传统工艺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将单一非遗转化为完整产业体系的经验,对中国乡村挖掘非遗价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墨西哥夸特罗奇内加小镇通过湿地恢复、水体净化与本地物种保护等举措改善生态环境,设立生态教育中心,组织观鸟、皮划艇、环保志愿活动等项目,打造了生态旅游的典范。其在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方面的实践,为中国乡村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奥地利圣约翰小镇则通过打造全季旅游产品,冬季推出高山滑雪、圣诞集市等项目,夏季开展徒步、山地骑行等活动,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将百年邮政局改造为共享办公场所,满足远程办公游客的需求。其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的经验,对中国乡村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具有启发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 “最佳旅游乡村” 的实践也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一是坚持生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借鉴;二是注重文化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焕发新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路径;三是通过多元共治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了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为全球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样本。
从浙江余村到安徽西递,从贵州黄岗到四川基卡依,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 “卖风景”,而是以旅游为纽带,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符合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也回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结语:以乡旅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9 个 “最佳旅游乡村” 的诞生,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的生动缩影。这些村庄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治理为要,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之路,为全国乃至全球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纽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要总结推广 “最佳旅游乡村” 的成功经验,引导更多乡村挖掘自身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破解同质化、人才短缺、生态保护等难题。
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继续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文旅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村民富。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必将涌现出更多 “最佳旅游乡村”,以乡旅之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上一篇:
十五五城市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篇: 没有了
关于我们
洞见文旅
成果展示
景区运营
大观书院
政策标准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