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解读《旅游风景道等级划分》
2025-10-28 1 返回列表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新版行业标准《旅游风景道等级划分》(LB/T 025-2025),正式取代 2013 年版的《风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务设施要求》,为我国旅游风景道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框架。本文将从标准修订背景、核心内容、创新亮点及行业影响等维度,进行全面深度解读,助力行业从业者与旅游爱好者精准把握标准精髓。

一、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与核心意义
(一)修订背景:顺应文旅发展新需求
2013 年版标准实施以来,我国旅游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自驾车旅游持续升温,游客对旅游交通的需求已从单纯的 “通达性” 向 “体验性”“综合性” 转变,不仅要求道路安全便捷,更追求沿线景观的独特性、服务设施的完善度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此同时,各地旅游风景道建设热情高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等级划分标准,出现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资源整合效率不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部分项目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带动的协同发展,亟需一套更贴合时代需求的标准化体系进行规范引导。
在此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启动标准修订工作,历时多年调研论证,最终形成《旅游风景道等级划分》,旨在通过明确等级划分标准,倒逼旅游风景道品质提升,推动旅游交通与文化、生态、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二)核心意义:构建行业发展新坐标
新版标准的发布实施,具有多重行业价值。从行业规范层面看,它首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旅游风景道等级评价体系,明确了国家级与省级旅游风景道的划分依据,为各地开展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蓝本,有效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与同质化。从游客体验层面看,标准对景观质量、服务设施、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直接推动旅游风景道服务品质的全面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安全、舒适、优质的旅游体验。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标准强调旅游风景道的产业带动作用和富民效果,有助于引导各地通过风景道建设串联特色资源,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生态保护层面看,标准明确禁止重大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要求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标准核心内容解读:等级划分与关键要求
(一)术语定义:厘清概念边界,明确适用范畴
新版标准首次对 “旅游风景道”“廊道” 等核心术语进行了科学界定,为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其中,“廊道” 被定义为 “道路用地范围及临近道路的视域范围和辐射范围”,并特别注明廊道距离可根据资源类型、关联性及交通通达性灵活调整,体现了标准的灵活性与实操性。“旅游风景道” 则被定义为 “在道路沿线及廊道范围内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融合交通、观光和游憩等多重功能的公共道路”,强调其并非单纯的道路工程,而是集交通、景观、文化、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这一定位突破了传统道路的功能局限,凸显了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
(二)等级划分:两级体系,梯度要求
标准明确将旅游风景道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形成了层次清晰的等级体系。等级划分以 “基本要求” 为前提,以 “景观与环境”“设施与服务”“安全管理” 为核心评价维度,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指标要求,体现了差异化的发展导向。
(三)基本要求:六大维度,筑牢品质根基
标准第 5 章明确了旅游风景道等级划分的基本要求,涵盖资源价值、道路条件、服务设施、管理机制、安全环保、产业带动六个核心维度,是等级评定的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四)具体条件:三大板块,细化建设标准
标准第 6 章从 “景观与环境”“设施与服务”“安全管理” 三个方面,对旅游风景道的建设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形成了全方位的品质管控体系。
在道路布局上,要求通过主线、支线和连接线形成完善的路网,覆盖沿线旅游吸引物,并合理配置徒步道、骑行道等绿道设施,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在停车场建设上,强调选址合理、容量充足、生态环保,并要求配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和智慧停车服务,适应新能源汽车普及和智慧旅游发展的趋势。
在标志标识方面,明确了道路交通标志、公共信息图形标志、导向标志、特色标识的设置要求,确保标识清晰、规范、美观,同时符合消防安全相关标准。在信息解说上,要求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解说服务,实现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和人流密集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并借助智慧平台为游客提供实时信息服务,提升旅游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在观景场所建设上,要求在具有突出价值的位置布设观景点,并配套完善安全护栏、停车位、解说牌等设施,确保游客能够安全舒适地欣赏景观。在驿站与休闲露营地方面,明确了建设标准和服务要求,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风景道的露营地分别需达到 5C 级和 4C 级标准,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休憩选择。此外,标准对旅游厕所的数量、质量、布局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游客 “方便” 之事更方便;同时,要求合理配置车辆维修租赁服务点,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

三、标准的创新亮点与突破
(一)理念创新:从 “道路导向” 到 “文旅融合导向”
与 2013 年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最大的创新在于理念的转变。旧标准侧重于道路及游憩服务设施的硬件要求,而新版标准则将旅游风景道定位为融合交通、观光、游憩、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载体,强调资源的整合与价值的挖掘,体现了 “交通 + 文旅” 的融合发展理念。这种理念的转变,推动旅游风景道从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向文旅产业重要抓手转变,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体系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评价体系
新版标准首次构建了国家级与省级两级等级评价体系,通过差异化的指标设置,既明确了行业标杆的建设要求,又为地方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等级划分以资源价值为核心,以设施服务和安全管理为支撑,形成了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评价框架,使等级评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标准明确了等级划分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条件,为各地开展自评和申报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助于推动形成 “争创优质、良性竞争” 的行业氛围。
(三)内容创新:兼顾全面性与针对性
标准内容涵盖了旅游风景道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从资源评价到设施建设,从服务规范到安全管理,形成了全方位的管控体系,确保了标准的全面性。同时,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场景提出了差异化要求,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例如,针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风景道的资源等级、露营地标准等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趋势,明确要求停车场配备充电设施;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强调线上解说、智慧导航等服务,使标准更贴合行业发展实际。
(四)责任创新:强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带动责任
标准将生态保护和产业带动作为基本要求,凸显了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生态保护方面,明确禁止重大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要求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带动方面,强调旅游风景道的富民效果,引导各地通过风景道建设激活沿线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使旅游风景道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责任导向的设置,有助于实现旅游风景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标准实施对行业的影响与未来展望
(一)对旅游规划行业的影响
新版标准的实施将对旅游规划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标准为旅游风景道规划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评价依据,要求规划单位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标准要求,注重资源挖掘、景观营造、设施配套和安全保障的系统性设计,推动规划工作从 “经验型” 向 “标准型” 转变。另一方面,标准强调文旅融合和产业带动,将促使规划单位更加注重风景道与沿线资源的深度整合,加强与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此外,标准对智慧化、生态化设施的要求,将推动规划单位加大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助力旅游风景道向智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影响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新版标准为其打造核心吸引物提供了新的路径。各地可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对照标准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或省级旅游风景道,通过风景道建设串联沿线的景区景点、特色村镇、文博场馆等资源,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标准对服务设施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将推动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升级,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此外,旅游风景道的建设将有效带动沿线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助力目的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游客出行的影响
标准的实施将直接惠及广大游客。随着各地按照标准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游客将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景观资源、更完善的服务设施和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例如,更科学合理的观景点设置将让游客欣赏到更美的风景;更完善的驿站营地和旅游厕所将解决游客的休憩和如厕难题;更智能的信息服务将让游客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更严格的安全管理将为游客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这些变化将显著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旅游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激发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未来展望:打造高品质旅游风景道网络
随着新版标准的全面实施,预计未来我国将形成一批高标准、高品质的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风景道,构建起覆盖全国、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道网络。在建设过程中,各地将更加注重特色化发展,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旅游风景道品牌。同时,智慧化、绿色化将成为旅游风景道建设的重要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旅游风景道向智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此外,旅游风景道的产业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风景道建设,将有效激活乡村旅游资源,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旅游风景道将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景观小品、解说系统等形式,讲好地方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