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13985597713
文旅前沿
文旅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洞见文旅>>文旅前沿
文旅重资产与轻资产协同发展思考
2025-10-28 1 返回列表
wechat_2025-10-28_083322_217
在文旅产业从快速复苏迈向繁荣发展的新周期,资产运营模式的革新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2024 年,全国代表性文旅集团签约重大项目总投资达 2323 亿元,但单个项目超 50 亿元的仅占 6%,投资由 "重" 转 "轻" 的趋势愈发明显。重资产的稳定性与轻资产的灵活性,如同文旅产业的 "一体两翼",单独发展皆有局限:重资产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运营僵化的困境,轻资产则易陷入缺乏实体支撑、品牌力薄弱的瓶颈。唯有实现二者的深度协同,才能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构建可持续的文旅产业生态。



01




文旅轻重资产的内涵界定与特征辨析
(一)核心概念与行业认知
文旅重资产通常指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实物形态明确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酒店集群、景区基础设施等。这类资产是文旅产业的物理载体,具有稳定性强、资产增值潜力大的特点,但也存在资金占用多、运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例如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初期依赖重资产投入实现快速增长,后期却因模式单一陷入发展乏力的困境。
文旅轻资产则以无形资产为核心,聚焦品牌运营、IP 孵化、管理输出、数字化服务等领域,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灵活性高的优势。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文化创意、专业运营和技术创新,激活各类文旅资源的价值潜能。从沈阳 "文旅之王" 的文创整合到内蒙古文旅的票务营销平台,轻资产模式正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
(二)本质特征与功能差异
重资产的核心功能是构建文旅消费的物理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基础载体。这类资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备性,更在于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 —— 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核心文旅场景,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重资产,承载着城市文旅的核心吸引力。但重资产的短板也十分突出,据行业数据显示,文旅重资产项目的平均回收周期通常在 8-15 年,远长于普通商业项目,且易受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轻资产的核心功能是价值放大与效率提升,通过专业化运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 30 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对轻资产属性产品的复购率比重资产产品高出 30% 以上,印证了轻资产在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上的独特优势。轻资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可复制性和可扩展性,如内蒙古文旅集团通过 "歌游内蒙古" 品牌,将票务运营、文创开发等轻资产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区多个项目中,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02




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一)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随着文旅消费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品质型转变,单一资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重资产若缺乏轻资产的赋能,极易陷入 "重建设、轻运营" 的困境,如华侨城集团曾依赖 "文旅 + 地产" 的重资产模式实现快速扩张,但在地产下行周期中,因缺乏核心 IP 和运营能力,陷入连续亏损,不得不大量抛售资产。而轻资产若脱离重资产的支撑,则会成为无源之水,如部分纯 IP 运营项目因缺乏实体体验场景,难以形成持续的用户粘性。
协同发展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天津泰达航母通过引入裸眼 3D、VR 等技术项目,结合烟花秀、非遗文创等轻资产内容,不仅实现了重资产的保值增值,更让文创销售额占比突破 50%,印证了轻重资产结合的强大生命力。这种 "重资产筑基、轻资产增值" 的模式,已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资源优化的实现路径
协同发展能够推动文旅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 1+1>2 的效果。从区域发展来看,内蒙古文旅集团通过整合全区景区、演出等票务资源,搭建线上营销矩阵,使红石崖景区线上营收同比增加 610%,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有效激活了分散的重资产资源。从项目运营来看,宁波环云湖片区通过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模式,由专业团队运营闲置农房等重资产,同时开发非遗体验、农事活动等轻资产内容,带动片区闲置农房改造率超 40%,竹农人均增收 2.4 万元。
在数字化时代,协同发展的资源优化效应更加凸显。陕西 "博观" 文旅大模型通过整合 12 大类特色文旅数据,开发 AI 伴游、数字人导览等轻资产应用,为超 400 万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赋能景区、酒店等重资产主体提升运营效率,构建起 "数据驱动 + 场景落地" 的协同生态。这种数字化协同模式,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
(三)市场竞争的核心支撑
当前文旅市场的竞争已从单一项目竞争转向生态体系竞争,轻重资产协同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迪士尼的成功正是源于其构建的 "重资产主题公园 + 轻资产 IP 运营" 生态,主题公园作为体验场景吸引客流,影视 IP、周边产品等轻资产内容实现价值延伸,形成相互赋能的闭环。
国内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特色协同模式。宋城演艺以重资产的景区为基础,通过轻资产的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拓展市场,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项目;美团则构建 "文化基因库 + 模块化运营体系",以 "70% 标准化 + 30% 本土化" 的模式,实现标准化 IP 与地方重资产资源的有效结合。这些案例表明,只有构建完善的协同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03




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实践案例
(一)重资产筑基 + 轻资产增值模式
该模式以重资产为核心载体,通过植入轻资产内容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是当前最主流的协同模式。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的转型实践极具代表性:在完成基础设施升级等重资产投入后,引入烟花秀等文化演艺项目,开发融入航母元素的文创产品,并联合天津本土非遗资源构建产品矩阵,实现了投资快速回收与持续盈利的双重目标。
在乡村文旅领域,这种模式同样成效显著。湖南绥宁青坡司农场依托智慧农田等重资产,深挖苗族、侗族非遗文化,开发剪纸、苗家插绣等体验项目,同时策划 "二十四节气" 农耕文化活动,将传统农事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带动 100 多名农户增收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轻资产前置 + 重资产落地模式
该模式强调运营前置,先通过轻资产方式验证市场需求,再进行重资产投资,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内蒙古文旅集团在景区开发前,通过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习惯等数据进行精准定位,锡林郭勒金莲川草原交接运营后,接待游客和营收分别同比增长 68.7% 和 47.8%,充分体现了轻资产前置的价值。
宁波环云湖片区的发展更具借鉴意义。乡遇文旅团队先入驻南联村打造 "乡遇・云湖居" 标杆项目,通过轻资产运营验证市场可行性后,再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入团队负责片区整体运营,整合四村重资产资源推出联住产品和特色活动,形成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的协同发展路径。这种模式尤其适合乡村文旅、新兴文旅片区等风险较高的项目。
(三)区域资源整合 + 组团协同模式
该模式以区域为单位,整合分散的轻重资产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内蒙古文旅集团聚焦 "歌游内蒙古" 区域品牌,整合全区景区、农畜产品、文创资源,通过线上营销矩阵、定制游线路等轻资产运营,带动多个重资产项目协同发展,同时盘活上海白云宾馆等划拨资产,实现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环云湖片区则通过党建引领,将四个相邻村庄打造成发展共同体,依据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产业,形成 "一村一品、多村一业" 的矩阵。通过 "民宿联盟" 整合重资产资源,以 "四季云湖"IP 串联轻资产内容,年接待研学团队 1.2 万人次,探索出区域文旅协同的有效路径。这种组团协同模式,为破解乡村文旅 "单打独斗" 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数字化轻资产 + 实体重资产模式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化轻资产与实体重资产的协同成为新趋势。陕西陕文投集团与华为合作打造的 "博观" 文旅大模型,不仅为游客提供定制化行程规划等服务,更面向 B 端开发 AI 数智员工,帮助酒店、景区等重资产主体提升运营效率,目前已接入超过 25 万家酒店,累计交易额近 70 亿元。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数据的价值转化。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底座,打破 "数据孤岛",实现游客行为数据、景区运营数据、消费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轻资产的精准运营和重资产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支撑。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引入 AI 换装镜等数字化轻资产,让游客在实体场景中获得沉浸式体验,既提升了重资产的吸引力,又拓展了轻资产的盈利空间。



04




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轻重资产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往往不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容易引发矛盾。重资产投资者追求长期稳定回报,轻资产运营方则更关注短期收益,这种诉求差异可能导致运营策略的冲突。例如部分文旅项目中,轻资产运营方为追求短期流量,过度开发商业化内容,忽视了重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需求;而重资产投资者的过度干预,也可能限制轻资产运营的灵活性。
在区域协同项目中,利益分配问题更为复杂。多个村庄或景区联合发展时,如何平衡核心资源拥有方与参与方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门票收入、文创收益等,成为影响协同效果的关键。部分乡村文旅项目因缺乏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导致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运营能力与人才支撑不足
协同发展对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同时具备重资产管理和轻资产创新的双重能力。当前很多文旅企业存在能力短板:传统重资产企业缺乏 IP 孵化、内容创作等轻资产运营能力,如华侨城的文旅项目因 IP 营销和设备相对落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而新兴轻资产企业则缺乏重资产整合和管理的经验,难以实现有效落地。
人才短缺是制约协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文旅协同发展需要既懂文化创意、数字技术,又懂景区运营、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行业内这类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乡村文旅项目,人才缺口更为突出。宁波环云湖片区通过 "雁归云湖" 计划和 "乡村 CEO" 课堂培养本土人才,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尝试。
(三)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平衡难题
轻资产的可复制性依赖标准化体系,但文旅项目的生命力在于本土化特色,二者的平衡成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挑战。标准化过度可能导致 "千园一面",如部分主题公园盲目复制成功模式,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最终陷入同质化竞争;而完全本土化则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轻资产的可复制性。
美团的 "70% 标准化 + 30% 本土化" 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其 "美在" 目的地计划在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落地策略:昆明结合咖啡与菌子资源,泉州聚焦美食,青岛提升住宿品质,实现了标准化 IP 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天津泰达航母则将自身军事文化元素融入场景营造和文创开发,既保持了品牌的标准化特征,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四)融资渠道与政策支持不足
重资产项目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融资难问题突出。尽管 2024 年文旅集团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43%,但融资工具仍以中期票据和超短期融资券为主,权益类融资占比偏低。轻资产项目则因缺乏实物抵押,融资难度更大,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展创新运营。
政策支持的精准性也有待提升。当前部分政策侧重于重资产项目的建设补贴,对轻资产运营、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区域协同发展中,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不完善,存在规划不同步、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协同效果的发挥。



05




推进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是协同发展的基础。可采用 "基础收益 + 增值分成" 的方式,重资产投资者获得稳定的基础收益,轻资产运营方根据运营效果获得增值分成,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内蒙古文旅集团在盘活划拨资产时,通过专业化运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既保障了国有资产的权益,又让运营团队获得合理回报。
在区域协同项目中,应建立跨主体的利益协调平台。借鉴宁波环云湖片区的 "民宿联盟" 和 "共富工坊" 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收益共享,带动村民、企业、政府等多方共赢。同时,可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收益分配的透明化、精准化,保障各方利益。
(二)强化复合型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
文旅企业应加快能力升级,构建 "重资产管理 + 轻资产创新" 的双重能力。重资产企业可通过内部孵化、外部并购等方式,培育 IP 运营、内容创作等能力;轻资产企业则可与重资产主体建立长期合作,积累实体运营经验。如祥源文旅通过收购优质重资产,同时强化运营能力,实现了轻重资产的协同扩张。
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发力。政府可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投身文旅产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升现有员工的综合能力;高校可开设文旅协同运营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宁波环云湖片区与宁波大学合作开设 "乡村 CEO" 课堂,采用 "理论授课 + 实地研学 + 项目孵化" 模式,为片区培养了专业运营人才,值得推广。
(三)探索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融合路径
建立 "文化基因库 + 模块化运营" 的协同体系,是平衡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有效方式。美团的实践表明,通过提炼核心运营模块实现标准化,同时预留本土化接口融入地方特色,既能保证运营效率,又能彰显项目个性。企业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场景营造、服务体验等各个环节,实现 "形神兼备" 的协同。
在 IP 开发中,应坚持 "在地化创新" 原则。沈阳 "文旅之王" 品牌整合当地核心文旅场景的文创产品,既实现了标准化包装输出,又保留了地方文化特色;内蒙古文旅集团的 "歌游内蒙古" 品牌,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设计定制游线路,实现了品牌统一性与产品差异化的平衡。
(四)拓宽融资渠道与强化政策支持
创新融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文旅 REITs,盘活存量重资产,为轻资产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推广 ABS、PPN 等融资工具,满足轻资产项目的资金需求。2024 年首旅集团通过 24 笔融资获得 249 亿元资金,为轻重资产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经验值得借鉴。
政府应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协同发展的精准扶持。在财政政策上,重点支持轻资产运营、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等薄弱环节;在土地政策上,保障文旅重资产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同时鼓励利用闲置资源发展轻资产业态;在监管政策上,建立适应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联动。
(五)以数字化驱动协同效能提升
加快建设文旅数字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 "数据孤岛",为轻重资产协同提供技术支撑。陕西 "博观" 文旅大模型通过整合多维度文旅数据,实现了对游客需求的精准洞察和对运营流程的智能优化,其经验表明,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协同效率。
推动数字技术在协同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利用 VR/AR 技术丰富重资产的体验内容,如天津泰达航母引入的裸眼 3D、VR 项目;通过 AI 数智员工、智能营销系统等提升轻资产运营效率,如陕西文旅平台的 AI 数智员工可自动同步 OTA 产品信息、更新价格,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探索数字文创、虚拟体验等新业态,打造 "线上轻资产 + 线下重资产" 的融合产品,拓展协同发展的新空间。



06




结语
文旅重资产与轻资产的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模式叠加,而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从重资产的物理空间到轻资产的文化内涵,从单一项目的运营到区域资源的整合,从传统模式的升级到数字化生态的构建,协同发展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价值创造方式。
当前,文旅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唯有坚持轻重并举、协同共生,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核心竞争力。
未来,文旅产业的竞争将是协同能力的竞争,是生态体系的竞争。文旅企业应主动打破思维定势,探索适合自身的协同模式;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行业从业者应提升专业素养,适应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消费者创造更优质的文旅体验,为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维码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手机:13385115581 电话:13985597713 邮箱:2507604031@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栋16楼1-5号
Copyright © 2025 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院 贵州大观治成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18784号-1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3842号